济南市吕剧院是由解放前的“化妆扬琴”社、“义和班”发展、衍变而来,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有“山东吕剧第一团”之称。
据记载,清朝末年,在黄河下游流行着一种由民歌而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20世纪初,说唱艺人开始把这种说唱形式的北路“坐腔扬琴”剧目化妆上演,深受群众欢迎。由此,“坐腔扬琴”演变为“化妆扬琴”,把“说唱”变为“化妆”演唱,赋予这一民间艺术以“有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的戏曲基本要素,形成了山东吕剧的雏形。后因战事频仍,社会动荡加剧,多数戏班迫于生计,或解散,或远走他乡,“义和班”的台柱子于廷臣、时克远、李同庆等,带着对齐音鲁韵的眷恋和对生存发展的渴望,以“仁义、义气、平和、和睦”为宗旨,招揽收留众多游散艺人,在济南一带演唱,为今天的吕剧保留下了“火种”。1948年济南解放,“义和班”成为全省惟一存留下来的琴戏班。1951年以“义和班”班底为主,组建了“鲁声琴剧团”,1956年正式定名为济南市吕剧团。
50年风雨历程,半个世纪艰难跋涉,济南市吕剧院代代承传,在发掘传统剧目的同时积极开拓戏路,累年创作、改编、移植、演出的剧目达230个之多。其中《逼婚记》三本、《姊妹易嫁》、《闹房》等,塑造了历城县官、大妮、二妮、王天保等鲜活的艺术形象,成为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吕剧精品。1962年,剧院携《逼婚记》《姊妹易嫁》、《闹房》3出戏进京,先后在长安大戏院、吉祥戏院演出20余天,引起首都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北京文艺界专门召开两次座谈会,张艾丁、荀慧生、张庚、郭汉城等戏剧名家对3个剧目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在保持吕剧特有的纯朴风格、丰富通俗语言和优美民间音乐等方面,开创了新领域。1998年,剧团编创的《逼婚记》、《温凉盏》、《父母官》搬上舞台,再次引起了广大吕剧爱好者的关注,赢得一片赞扬声。其中,《父母官》在当年举办的山东省第六届艺术节上,荣获编剧、作曲、舞美、表演等10项大奖。
多年来,剧院在创作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先后创作演出了《光明大道》、《朱玉华》、《世上桃园》、《蚂蚱岭传奇》等现代吕剧,移植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王秀鸾》、《敌后武工队》、《祥林嫂》、《洪湖赤卫队》等反映时代生活,导向鲜明,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剧目。其中,《逼婚记》于1979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故事片。1998年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们排演的《双玉蝉》、《闹房》、《借年》、《借亲》VCD光盘。1999年,中央电视台将《逼婚记》三本(《逼婚记》、《温凉盏》、《父母官》)以及《小姑贤》、《搬窑》、《喝面叶》、《闹房》、《井台会》8个经典剧目搬上银屏,在济南乃至全国再次掀起吕剧热。 今年5月,该剧团改团建院,组建了舞台空间艺术设计中心、电声民族乐队,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声誉日渐提高。 (中国文化报驻济南记者 邹云升 特约记者 朱军) (2001年11月6日,第2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