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吕剧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上有过辉煌,但随着文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吕剧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下坡路。路晓荣以一腔热血扛起的吕剧大旗,要想化蛹成蝶,势必要在残酷的市场中挣扎一番。能否走出泥潭,摆脱困境,路晓荣一直在找机会寻求突破。
1月21日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内座无虚席,由淄博鲁艺吕剧团演出的传统吕剧《墙头记》正在上演。演出结束,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自山东莱州,现居北京十多年的朱大妈,在观看完演出后对记者说:“能够在北京听到家乡戏,倍感亲切,谢谢淄博鲁艺吕剧团的精彩演出。”一位拄着单拐、腿脚不便的阿姨说:“我不是山东人,但就爱听吕剧这个味。上月鲁艺吕剧团在长安大戏院演的《姊妹易嫁》我也看了,真好!”一位网友在看完演出后,第一时间发微博称赞鲁艺吕剧团与国营剧团相比,其创作水准一点也不逊色,祝福淄博鲁艺吕剧团,祝福山东吕剧的未来。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在观看完演出后,说:“孝敬父母,爱老、尊老、养老和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该剧的上演极具教育意义。”总政治部原副主任孙忠同,走进崇高研究院院长贺茂之等也观看了演出。
淄博鲁艺吕剧团团长路晓荣告诉记者,本次演出,是淄博鲁艺吕剧团成立后的第6次进京,第13场演出。
进京前,记者与路晓荣有过长时间的交流,从而得知淄博鲁艺吕剧团是在何其艰难的条件下一步步走到今天,并连连登上国内顶尖的戏剧舞台,也得知了路晓荣为吕剧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及所承受的辛酸和压力。今天将这篇文章见诸报端,是想引起有识之士来共同关注我市民间剧团的生存、发展现状。
“草根团长”扛起吕剧大旗
淄博鲁艺吕剧团成立于2008年9月。当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在72岁高龄之时,在淄博将路晓荣招入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这在郎咸芬所收的所有弟子中,路晓荣是唯一一位来自草根,且没有受过一天专业训练和学习的业余爱好者。但路晓荣对吕剧的热爱和执着恰恰是郎咸芬大师所看重的。
大师弟子的光环带给路晓荣的并不仅仅是荣耀,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大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吕剧的传承人,我作为大师的关门弟子,有责任和义务为吕剧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路晓荣是个说干就干的爽快人。随后,她便扯起了“淄博鲁艺吕剧团”的大旗,自行投资,自任团长。成员则是来自各行各业、对吕剧有着共同爱好的离退休人员或无具体职业的人员。
剧团从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没有演出设备,没有排练场地,没有自己的拿手戏,演员平均年龄在60多岁,如何演?到哪演:演什么?这些都需要路晓荣全盘考虑。
路晓荣首先自掏腰包160万元为剧团购置了音响、灯光、乐器、服装等演出设备,又在工人文化宫租下一处排练场地。淄博鲁艺吕剧团毕竟是一个草台班子,面对这样一个剧团,路晓荣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锻炼队伍,提升剧团的整体业务水平,不管是商演还是公益演出,不管是乡村地头,还是剧院舞台,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只要有机会,她就带着剧团到处演。他们一边演出,一边做市场调查,“要想生存就要到老百姓中间去,演老百姓的戏,为老百姓而演。”
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租车去;没有演出场地,就在空旷处清扫出一块场地来。有时,演出中遇到下雨,演员们即使自己淋湿,也要坚持把戏演完。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剧团在张店杜科社区演出,路晓荣演唱到一半时下起了大雨。台下的观众不肯离开,有的大妈没带伞,还在坚持冒雨观看。“我是雨水伴着泪水为观众完整演唱完了《李二嫂改嫁》选段中的《关房门》唱段,有这么好的观众,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我的所爱。”这些年来,淄博鲁艺吕剧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坚持为老百姓演戏,足迹踏遍了博山区的几十个乡镇,演遍了淄博市的全部区县,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根植于民间土壤,内容上不断创新,是民间剧团赢得市场和观众的一大法宝。淄博鲁艺吕剧团在保留一些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创新,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应运而生。四年多来,剧团先后改编展演了《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红嫂》、《江姐》等十多部传统优秀剧目,并自主创作编排了大型现代吕剧《焦裕禄》、《土炕上的女人》、《蒙山谣》、《颜文姜》等多部新剧,路晓荣在二十多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其中反映焦裕禄的舞台剧《桐花雨》,得到了博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了淄博市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2009年,路晓荣在山东省第二届戏曲“红梅”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0年受到文化部表彰,淄博鲁艺吕剧团被授予“振兴山东吕剧十大贡献奖”,“弘扬发展吕剧事业贡献单位”。2012年,路晓荣代表淄博市民营剧团参加了山东省首届吕剧艺术节,她本人获得了专业组优秀演员奖,所参赛剧目《土炕上的女人》获得了剧目铜奖。
债务缠身 依然选择前行
民营剧团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没有钱时的窘迫和无奈。路晓荣在陆陆续续为剧团投入三百多万元后,剧团的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连一处像样的排练场地都租不起了。我们在本地的一场营业性演出收入仅3000元,除去剧团人员的劳务费、租车费等还不够保本的,接下来排戏的费用,上一台新戏的费用,维持剧团正常运转的费用,公益演出的费用,这些都需要钱。”
为了维持剧团正常运转,已是身无分文的路晓荣不得不四处借钱。身边的朋友、同事,认识或不认识的、只要能说的上话的,张得开嘴的,她都向人家借过钱。一开始大家都愿意把钱借给她,但当她周转不灵不能按时偿还时,人们对路晓荣的诚信产生了怀疑,追在她身后要账的人多起来,要不到账,有些人开始骂她是骗子。“如果我是骗子,干嘛不带着钱走?干嘛还要带着剧团到处演出?”声音几近失控的路晓荣感到了无比的委屈。“不被理解,我没有怨言,还不上钱,也是真的事实。虽然失信于大家,但我不是骗子。我路晓荣从来不赖帐,请大家给我时间和空间,我相信剧团总有一天会走出困境,只要我在,一定会偿还大家的。”路晓荣目光坚定地对记者说。
剧团要生存,就得有自己的看家剧目,但每上一部新戏,路晓荣都要到处借债。大型新编吕剧《土炕上的女人》是为剧团量身打造的看家戏,但从开始运作便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无论如何精打细算都需要投入20万元。为了将此剧搬上舞台,路晓荣只好硬着头皮跑单位拉赞助,去朋友间东借西凑,“理解的还好说,不理解的说什么的都有,让你灰头土脸的进退两难,不过为了剧团我本人早就习惯了。”除了向朋友借钱,路晓荣还厚着脸皮去卖酒,“很多人都说,凭我的能力,干什么都挣钱,干嘛非得这样做啊,朋友们看后都觉得心疼。我会对朋友说我爱我的选择,吕剧已经和我分不开了。可是朋友们听后都骂我是傻子。”为了排好《土炕上的女人》这台戏,路晓荣好几个月没给团员发补助,但团员们都非常理解,也非常体谅她为吕剧事业所付出的心血。
路晓荣告诉记者,“上一台新戏,在专业剧团也许没有什么,但作为一个民营剧团就可想而知了。资金、演员、排练场地等都是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们剧团一直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4年多来,剧团每排一出戏都要找地方,这期间得到了很多单位的支持,这次进京前的排练,就得到了淄博市群众艺术馆的无偿援助。”
艰难前行的路上,路晓荣有过彷徨,有过徘徊,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累,但她依然坚持了下来。“戏曲之路走起来太艰难了,原先朋友的忠告我不听,现在感觉到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很单薄,要想把吕剧事业做大做强,我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寻求多方合作,并期待爱好吕剧的有识之士给予帮助。”
同心协力 为了共同的爱好
一个剧团要发展,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向心力很重要。60岁的鼓老王平,家里很困难,宁愿向别人借钱,也从不开口向路晓荣讨要拖欠的工资。2011年春节前夕,路晓荣给所有人员开完工资,手里就剩500元钱过年,琴师张聿昌知道后对路晓荣说:“早知道你这样难,给我的补助就不要了。”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原副院长赵延喜,72岁了,既当导演、演员,又当装卸工,每次装台装车,爬上爬下,无怨无悔。60岁的王东德,在乐队打小锣,从剧团成立到现在,剧团大小演出没有缺席一次,遇上家里有事,他也是先顾剧团。他常说:“路团长,咱们走到今天不容易。戏比天大呀!”60岁的邢善胜,从建团就一直任劳任怨地跟路晓荣干,他以前在团里干副团长兼演员,后来因病离开剧团,“他是我们剧团的老黄牛,在人力、财力上都给予我很大支持。”路晓荣说起自己的团员非常动情。
演员的理解和支持,是支撑路晓荣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团里有一生一旦两位相对年轻的演员,是团里的顶梁柱,他们不像其他团员那样有一份养老金或退休工资,他们就是靠剧团生存。路晓荣在最困难的时候,拖欠团员补助费达10个月之久,但对于这两位演员,路晓荣从不拖欠,就是借钱也要按时给他们开工资。“这些团员是我们剧团所有人的一个缩影,大家能够一起走过这些年,全凭对吕剧共同的热爱。”路晓荣由衷地说。
即便再困难,淄博鲁艺吕剧团也一直坚持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性演出,努力回报社会。他们走进大唐学府,关爱留守儿童;他们走进社会福利院,为孤寡老人送去温馨祝福;他们走进矿区,慰问一线的煤矿工人。大量的演出活动不仅锻炼提高了演员的综合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淄博鲁艺吕剧团的知名度。
寻求突破 走进崇高研究院
山东吕剧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上有过辉煌,郎咸芬就是山东吕剧的一座丰碑。随着文化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吕剧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下坡路。路晓荣以一腔热血扛起的吕剧大旗,要想化蛹成蝶,势必要在残酷的市场中挣扎一番。能否走出泥潭,摆脱困境,路晓荣一直在找机会寻求突破。
这些年来,淄博鲁艺吕剧团每年的大小演出超过百场,市场也从本地的乡村、社区、厂矿、学校,慢慢向德州、济宁、兰考、东海、北京等地扩展。2012年12月6日,剧团携传统吕剧《姊妹易嫁》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原代部长贺敬之与许多山东籍老将军一同观看了演出。演出后,贺敬之老人还特别安排时间,在家里接待了路晓荣。当得知淄博鲁艺吕剧团只是一家民营剧团时,感到很惊讶,他说:“作为一家民营剧团能达到这样的演出水准非常了不起,整个演出人物刻画很到位,唱腔也很动人,是一台很不错的戏。”贺敬之老人的肯定,坚定了路晓荣在北京寻求市场的决心。
“剧团的老龄化问题怎么解决?现在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多大?”记者问。
“40多岁。”路晓荣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经营,她对演员的要求提高了,以前剧团全是由业余爱好者组成,且年龄偏大,但剧团要发展,就要脱胎换骨,吸收专业的人才加盟是当务之急。“现在剧团已和全省各大专业院团有了良好的合作。这几次进京演出,就得到了省吕剧院、潍坊吕剧院、滨州吕剧团、邹平吕剧团的大力帮助,专业演员和乐手的加盟,为剧团增添了活力,也提高了我们的演出质量和档次。”
路晓荣说,“人的心胸代表一个人的高度。”如果没有宽广的心胸和坚强的承受力,路晓荣带领的淄博鲁艺吕剧团也许早就夭折了。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几年的路晓荣,谙熟市场的运作规律,她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勇于吃苦,善于发现和捕捉市场信息,并积极迅速投入其中,这是鲁艺吕剧团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坚持下来的又一因素。
2012年11月的一天,路晓荣因事去北京,到访了走进崇高研究院,院长贺茂之热情接待了她。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是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关爱、支持并担任总顾问的崇高文化研究、宣传、公益性机构,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活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旨在研究人类关于崇高思想与崇高实践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意义,以弘扬崇高精神,为社会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路晓荣听贺院长介绍后深为感动,深感走进崇高不仅社会需要、国家需要,文艺工作者更需要,当即便向贺茂之院长表达了将走进崇高理念引入到其所创办的淄博鲁艺吕剧团,并递交了“关于申请建立走进崇高艺术团的报告”。路晓荣希望能在走进崇高研究院的指导下,坚定信念,弘扬崇高,宣传崇高,履行崇高,做好人,演好戏,用崇高精神规范剧团,围绕“走进崇高、拥有崇高”编排节目,到基层进行专场演出,把走进崇高理念传遍千家万户。贺茂之院长对路晓荣热诚积极的态度以及迅速制定实施方案的行动倍加称赞,欢迎她率团加入弘扬崇高的行列。
“牵手走进崇高研究院后,接下来将有一系列的大动作,成立路晓荣吕剧工作室,引进创作人才,创新剧目,创新管理,全国巡演,争取尽早还清欠账,让剧团轻装上阵,踏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路晓荣在向记者描述未来的时候,目光炯炯,胸有成竹。
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左四),国防科工委原副政委崔毅(右三)与团长路晓荣(右四)及演员们合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