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传承要有“人”

●刘厚生:优秀剧目保留要与时俱进
●曲润海:优秀剧目保留要靠优秀演员
●郭汉城:摆脱急功近利的创作动机
在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期间,人们发现,不少现代戏名作随时光流逝而逐渐为人淡忘;但也有一批优秀剧目像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依旧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戏剧前辈刘厚生指出,现在列出一百部戏曲现代戏的佳作并不难,但迄今仍能久演不衰的却不多见。于是,围绕优秀保留剧目哪里来以及如何保留的话题,记者采访了部分与会专家。

剧目保留要与时俱进

优秀剧目保留,刘厚生认为要与时俱进。他说,沪剧《芦荡火种》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现在高度的。它的艺术成就是在不断加工修改过程中取得的,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芦荡火种》从1960年首演后大改4次,小改更是不断。原先芦荡的戏有两场,现在合为一场,故事更集中了。最初的“智斗”,刁德一一上场就怀疑阿庆嫂,观众觉得缺乏依据。现在处理成刁德一发现湖中船只逆水漂流,阿庆嫂又在湖边,于是引起怀疑,显得合理多了。对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等,他也主张进一步整理加工,绝不能像文革时期样板戏那样动不得。

剧目保留要靠优秀演员

优秀剧目为何保留难?曲润海分析主要原因是后继无人。像《李二嫂改嫁》至今演了53年,在郎咸芬的传帮带下,先后培养出六代“李二嫂”。其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朴素的表演风格,不仅成就了山东的吕剧,还造就了一批继往开来的吕剧艺术家。曲润海强调,许多堪称经典的优秀现代剧目,是老一代艺术家集毕生心血的精湛表演,现在我们不少好戏没人传承,濒临失传,即使有的戏曲名家有后人,但也无法鲜活生动地保留他们最好的绝活艺术,更不要说随时上演他们的代表剧目了。同样的戏,老艺术家演来,与其他人演感觉完全不同。老艺术家在现代戏创作中善于扬戏曲抒情之长,善于捕捉社会情绪的凝结点,善于拉近角色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演出亲切生动,为观众认同认可;而其他人演来总感觉模仿多、个性少、缺光彩。要保留优秀剧目,就要花大力气培养自己的阿庆嫂、祥林嫂、李二嫂、杨三姐。

摆脱急功近利的创作动机

谈起此次常州参演的10台剧目,郭汉城颇多感慨。他批评所谓“群众出生活、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的艺术创作方法,指出无论写什么,都应有深厚的生活基础,能写则写,能写什么写什么,不必勉强,一些事一次看不清,尽可看一段时间,到实际生活中去看、去体验,什么时候有了生活素材,有了感受,激发起灵感再动手不迟。只有熟悉生活,认识生活,才能创造出观众喜爱的优秀现代戏,达到探索人生的审美境界。一台戏要做到现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统一,被广大群众接受,就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创作动机。(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