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玲

郭京玲

30年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浪花,对于魏兆凯、郭京玲夫妇,他们亲历了这30年里东营文化事业上的发展变革。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他们夫妻俩觉得除了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在精神世界方面一次又一次得到磨炼、得到升华。

记者:魏老师、郭老师,你们从事表演事业几十年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不再登台表演后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郭京玲:我12岁参加工作,当时叫垦利县宣传队,主要是唱歌跳舞和练基本功,就因为在年轻时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让我为后面的表演生涯奠定了基础。1974年开始唱小戏,是个二路演员,那个年代只能唱革命样板戏和高、大、全的政治性的表演剧目。

1978年改革开放后,传统曲目才被允许重新登上舞台,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开始唱主角了,《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双玉蝉》等等。尤其是《双玉蝉》这出戏,对我来说是我从艺以来难度最大的戏,也让我在吕剧表演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和升华,也进入了我演员生涯的鼎盛阶段。我凭着这出戏参加了1985年全省首届青年吕剧演员大赛,获得了表演三等奖。1986年第一个电视戏曲片《考丈人》参加全国戏曲片评选得了三等奖,后面获的奖太多了,都记不住了。

1989年我调入东营市文体局艺术科,从事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工作,我现在的职称是副高,国家二级演员。老魏早我两年调到了市文化局艺术团,担任艺术团的副团长,如今57岁的他,因为工作需要又调到了市艺术馆从事音乐艺术辅导。

魏兆凯:虽然我和老郭都已经离开专业表演艺术团体,从事管理工作,可我们夫妻俩现在仍旧像年轻时一样每天早上起来坚持练功,我每天拉二胡,晚上有时间就去附近的健身房健身。她每天先是练形体,然后再练唱,风雨无阻。她总是觉得自己的生命与吕剧的兴衰息息相关,她手把手地教学生,通过她的辅导,从东营输送出去不少优秀吕剧演员,现在有不少学生在省、市吕剧团担当主要演员,而且她的很多学生在全国全省的比赛中都得了奖,真替她高兴。

记者:改革开放前后你们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

郭京玲:上世纪70年代刚刚工作的时候工资是每月十几块、二十几块,直到 80年代每个月还不足一百元,现在我们俩的工资收入是过去工资的几十倍,吃的穿的就更不用说了。1989年刚刚到市里来的时候,一家三口住着一间半平房,那个时候我就想这辈子是住不上楼了。1995年,终于在海河小区分上了三楼的房子,当时装修的时候我就用了最好的装修材料。2004年,我们家买了别墅,买的时候我手上就5万块钱,也没有和老魏商量,看完房就交了钱,然后办了贷款。现在我和老魏一人开着一辆小汽车,有了汽车就方便多了。我经常开着车到县区里给那些庄户剧团的演员辅导。我女儿魏璐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就去英国留学了。说句心里话,过去想都没有想过还能让孩子出国留学,可以自己买车、住上别墅。说真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全家人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

记者:郭老师,东营吕剧事业在这三十年有什么样的变化?

郭京玲:东营是吕剧的发源地。这些年来,从市领导到各县区对吕剧事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多次举办吕剧研讨会,对吕剧的发展和普及进行多次研讨,现在有的学校里还开了吕剧学习班。为了培养年青的吕剧演员,发现吕剧演员的新苗子,市里每两年举办一届吕剧大赛,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每届我都是评委。我能深刻感受到,参加吕剧大赛的选手水平一届比一届高。就连从省里请来的专家都说东营对吕剧的发展普及是非常重视的,就看有些业余参赛选手表演的水平都不次于专业演员。通过这几年来我们经常下去培训辅导,有一大批业余演员已经大不一样,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能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现在他们对吕剧的表演已经不仅仅限于学习,而是在钻研。

我现在是许多农村庄户剧团的辅导“专业户”,只要他们打电话找我去辅导,我就去。今年腊月二十四,牛庄镇的庄户剧团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去指导,说是年初三就到附近的村里演出。我放下电话开着车就去了,在一个剧团成员家里,那家人把大屋子腾空,剧团里所有的人都在那排练,那种热情让我感动。现在我经常能接到他们报喜的电话说“郭老师,我们得了什么什么奖了”,那种喜悦劲我真是没有办法形容。

现在东营区许多乡镇村居纷纷组建起吕剧团和庄户剧团,利用农闲季节进行巡回演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这些剧团创作的剧目大多突破了传统吕剧的限制,融入了许多发生在身边的新人新事和党的一些新政策,极大地增强了吕剧的可视可听性,咱东营的吕剧事业也在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与时俱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