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人们休闲方式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传统戏曲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吕剧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如今,同样面临着后继人才缺乏、观众群流失严重等问题。如何将其薪火相传下去,也在考验着一代代的吕剧人。
想起的“大腕”都是老面孔
“我已经和吕剧有四十多年的缘分了,太好听了。”在省城的泉城广场上,老朱本来在悠闲地散步,当记者向他提及吕剧时,年已古稀的他马上有了精神,随口唱起了一句“大雪飘飘年除夕”,声情并茂:“咱吕剧这个唱腔,很朴实,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很有地方性,很有山东的特色。”
一谈起吕剧名家,老朱的声调更高了:“郎咸芬、李岱江……非常喜欢他们。”但是,话音刚落,老朱却略带沉思的说道,“不过想起的"大腕"怎么都是老面孔,不知有没有新人来顶着?”
作为一名吕剧发烧友,老朱时常会到网上下载新的吕剧演出,自己还会时不时的过过戏瘾。然而老朱坦言,尽管吕剧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很受欢迎,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已入迟暮之年的老年人,年轻人对于吕剧的不了解让老朱非常着急。“为什么观众越来越少?想当年,吕剧是多么火啊!”老朱有些想不通。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了解到,在现代的生活压力下,很多年轻人的休闲消费方式更多的倾向于快餐式的消费,对于吕剧缺乏基本的了解,也缺乏了解的机会。“年轻人才是推动吕剧发展的主要力量,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的了解这个戏种,相信他们会喜欢的,因为这就是山东本地的乡土味啊。”老朱说。
后继人才缘何缺乏
记者了解到,有的地方吕剧人才已断层20多年,并且招生非常困难,吕剧后继人才匮乏和人才梯队建设的尴尬考验着吕剧未来的发展。
山东省杂协副主席、济南艺术学校副校长孟燕告诉记者,招生难和师资的缺乏制约着吕剧后继人才的发展。
“我们学校在2010年招生的时候,几乎跑遍山东唱吕剧的地方,才好不容易招到了18个人。”孟燕说,“不仅如此,师资的缺乏同样严峻。我们想要聘教坠琴的老师,但是根本招不到,不得已,只能用伴奏带。”
记者了解到,在生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愿意学传统戏曲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无疑为招生增加了难度。孟燕告诉记者,有些农村的学生很喜欢吕剧,但又交不起一年4500元的学费,而像北京和上海的学校,招收京剧专业的学生都是免费的。
人才断档和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在困扰着吕剧的发展。记者了解到,培养一个吕剧人才,非五年不为功,如果真要等到人才缺乏时才去培养后备人才,将非常不利于吕剧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吕剧人才的缺乏不仅表现为表演人才的缺乏,创作人才的缺乏也日益凸显。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张万真告诉记者,创作跟不上是最大的问题,缺乏好的剧本制约了吕剧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本子少,演员少,观众也都流失了,所以要从培养人才开始,包括创作人才,真正能够写出山东的特色。”
发展还需有创新
作为2001年进入济南艺术学校学习吕剧的曾繁亮,如今已经在济南市吕剧团成长为一名吕剧的传承者。“感觉自己非常喜欢演出的状态,很享受。”曾繁亮告诉记者,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春节时在一处村庄演出,“演出结束时,很多群众来到了后台,希望能够加戏。我当时真得很兴奋,原来他们这么喜欢吕剧,后来就又加了六场戏。”
吕剧还是有市场的,但为什么没有以前那么火?曾繁亮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前提是我们出的戏太少,碰不到一个好本子,很多时候排了戏,结果大家都不知道。”
“吕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艺术也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比如黄梅戏就保留原有元素的基础上作了改革,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吕剧也在探讨中。创新不仅包括剧本、演员,同时也包括人才培养的方式。”孟燕说。
孟燕告诉记者,传统戏曲的学习主要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至于为什么这么唱,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为此,学校专门聘请了吕剧作曲专家,为学生上作曲理论课,还安排了乐理课,让学生能够按谱自唱。在唱腔上除了传统的唱腔课,还辅助安排了声乐老师,让学生了解发声原理。在身段训练方面,除了传统的身段训练,还安排了京剧专业、舞蹈专业的老师给学生上身训课,让学生在舞台上表现得更美。
“我们单位也在不断出新戏,刚排演了现代新戏《阳光大姐》,8月份去北京,已经是第五稿了吧,我们很期待这场演出,毕竟可以继续扩大吕剧的影响。”曾繁亮说,“现在不是有戏曲进校园吗,主要是京剧,感觉吕剧要是能够进校园的话,也应该不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