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吕剧音乐创作快五十年了,写了一些戏,拿了一些奖。”1月8日,著名吕剧作曲家栾胜利抚摸着手中的“中国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奖杯对记者说。在栾胜利的家中,各式各样的奖杯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一面墙,这是对这位年近七十的老艺术家的褒奖,更呈现着他对吕剧深深的爱。
吕剧之爱:伴随一生
为什么会选择吕剧作曲这条路?“就是喜欢。”栾胜利的回答十分简单。1957年,年仅十五岁的栾胜利进入省吕剧院,师从著名吕剧作曲家张斌和吴韬。栾胜利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两位好老师,他至今还对老师们的指导记忆犹新,“张斌老师觉得我这个小孩脑子挺好用,给了我三本吕剧音乐资料,让我趁着脑子好用赶紧背,我背了一年半,把老腔老调全背过了。”
21岁时,栾胜利开始作曲,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吕剧作曲者。虽然创作的曲子反响不错,但不是科班出身的栾胜利心里没底,“不知道写法对不对啊。”
“文革”后,栾胜利获得了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的机会,受到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者之一何战豪的指导。那时,老师们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努力,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四年的课程。这次学习让栾胜利受益匪浅,特别是学会了西洋民族的作曲技法让他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一发不可收拾,其作曲的作品《石龙湾》、《苦菜花》、《画龙点睛》先后获得“文华作曲奖”,“用同志们的说法就是‘如虎添翼’。”
2003年,栾胜利退休了,但他并没有闲下来。重新加工经典曲目,创作新戏,到学习班授课,去各地开研究会,栾胜利的生活十分忙碌,而吕剧作曲始终是他生活的重心。每天上午睡觉,下午两点钟开始作曲,一直要写到深夜两三点钟,满屋子走走或者下楼转转是他唯一的休息方式,这是他一直保持的工作习惯。一部戏的作曲工作量堪比一部歌剧,十分辛苦,但栾胜利说:“一写起来什么都忘了,生活挺充实。”
吕剧之忧:缺作曲人才
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吕剧作曲事业的栾胜利,心里始终装着吕剧,全省有多少吕剧团,每个剧团什么情况,有多少吕剧作曲者……这些他都心中有数,说起来如数家珍。
栾胜利坦承,吕剧现在有不少问题,比如动不动采取大制作,可这些大制作一般剧场没有条件演,下不到基层去;比如现在很多吕剧团的财政比较拮据,一些剧团甚至连工资也发不出来……最让栾胜利担心的还是吕剧作曲人才的危机。
“剧种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音乐。”栾胜利说,一出戏,剧本不好可以请优秀的创作者修改,可以从北京、上海请大导演来执导,演员可以借用其他剧种的,唯有作曲必须是本剧种的,而现在的吕剧作曲者屈指可数,并且大都接近退休,青黄不接。
这样的局面让栾胜利忧心忡忡,如何培养吕剧作曲人才成为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他认为要成为优秀的吕剧作曲人才既要背老腔老调,还要学习西洋民族的作曲手法。由于学习过程很辛苦,有些人学了几天就再也不学吕剧作曲了。根据自己年轻时的学习经历和现在的授课经验,栾胜利提出,培养吕剧作曲人才最好是从剧团里选拔那些喜欢作曲,同时又有一定创作基础的人。
吕剧之未来:出路在创新
抚今追昔,吕剧往日的辉煌仍历历在目,“当年,《李二嫂改嫁》一出,排队买票的老百姓围着大观园商场转好几圈。1957年,《李二嫂改嫁》拍成电影,用当时话说是红遍大江南北。”栾胜利回忆道。
如今,再盘点中国戏曲时,当年的山东第一大剧种、全国八大剧种之一的吕剧已经排名比较靠后了,“吕剧是山东的代表剧种,我们这些人,干了一辈子吕剧,最怕吕剧弄着弄着后继无人了,演不下去了。”
栾胜利认为,要振兴吕剧还是要出戏出人才,除了保住自身的优秀传统,还要不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来丰富吕剧,不断创新。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栾胜利抱有极大的期望,他认为吕剧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第一个把和声配器用到吕剧当中,确定了吕剧乐队的建制形式,出版了学习吕剧作曲的必读书《吕剧音乐创作基础知识》,栾胜利被视为吕剧音乐发展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谈到自己,栾胜利说:“我就是喜欢吕剧,作为吕剧音乐的传承人,带了几个学生,借鉴了别的艺术形式的一些创作方法,写了些曲子,就做了这些事,别的没做什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