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相信,一个少女的青春花季是在吕剧的覆盖下嫣然怒放的!
出生于吕剧世家的李娟小时候最愿意干的事,就是看着父母的同事每天练声、表演和演出,可能是大人们都有意把她培养成吕剧的接班人,所以也会有意无意地教她几招几式。
2000年,烟台艺术学校的老师到垦利县吕剧团,因为有事找父亲的李娟误闯进了老师所在的办公室,一句“我爸在不在”的随意问询,甜美的声音和可爱的长相竟引起了烟台艺校老师的注意。“这小姑娘是个唱戏的好材料。”一句肯定之后,李娟开始了正规的考试,之后,刚刚上初二的她竟被烟台艺校破格录取,提前迈入了与吕剧结缘的大门。
同年,李娟的姐姐也一起考入了烟台艺校,姐妹俩成了同班同学。
“幸亏姐姐和我在一起上学。”李娟说,因为当时自己年龄小,照顾不好自己,而且,几次练功时不幸受伤。养伤期间,都是姐姐将在课堂上学到的身训课程再讲给她听。
清脆的嗓音、甜美的扮相和扎实深厚的基本功,让李娟在上学期间就得到了老师的格外关注。2001年,她参加了全国推新人大赛,并分别获得“吕剧组山东省金奖”、“戏曲组山东省银奖”和“全国优秀新人奖”三项殊荣。2004年,毕业后的李娟陆续参加了全国、全省和在市里举办的吕剧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2007年,通过考试,她成为垦利县吕剧团一名专业吕剧演员。
丰沃的吕剧土壤注定要培育出美艳的戏苑奇葩。
有了表演舞台的李娟怀着对吕剧虔诚的热爱,开始了更刻苦的训练。
每天5:30,是李娟起床的时间,这个习惯,多年雷打不动。到室外练气息,练发声,练习基本的身训动作。她深深地知道,扎实的基本功是延长演员艺术生命的良方,而在传承传统吕剧唱法中巧妙地糅合现代的发声方法、舞蹈动作等,才能让吕剧在保持了原本乡土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然而,面对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形式,不仅仅从事吕剧表演艺术的专业演员越来越少,而且吕剧的观众群也在日益流失。现如今,农村四十岁以上的村民大多还会站在简单搭起的戏台前欣赏能够唤起他们回忆的吕剧演出,而年轻一代,对吕剧知之甚少,静心欣赏者也越来越少。
面对日渐流失的观众群,李娟觉得,作为一名专业的吕剧演员,有责任把传统吕剧在继承中发扬,她又开始了一次涉猎多元的学习和有益探索。
在日常训练和演出之余,她拜师学习了葫芦丝、快板、声乐、舞蹈、快书与吕剧相通的艺术门类,“葫芦丝是跟团里的崔士进老师学的,寿光著名老艺术家田昌发教会了我快板,而团里的琴师孙书亮经常给我调唱,让我的演唱技巧有了进一步提高。”说起自己的进步,李娟举出了许多人的名字。她知道,艺术都是相通的,如果能够在吕剧的演唱和表演中融入舞蹈动作、声乐唱法等,一定能让传统吕剧有一个华丽蜕变。
土生土长的吕剧有着与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传统戏种不同的韵味,李娟常常思索:既然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传统戏种仍然能够受到当地观众甚至全国观众的喜爱,那么吕剧也肯定会有这样的魅力。所以在日常排演中,她也有意识地吸取了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唱腔,巧妙地搀入吕剧的演唱中,又在传统的身训动作上做了一系列类似舞蹈动作的演化,演唱中的高音运用声乐中的发声,使吕剧的唱法更婉转,表演更柔美,高音更悦耳。
“一个人的嗓音,大致分为大白嗓、真假声混合、假真声混合、假声四种。”李娟说,京剧大多用假声唱法,而豫剧则大多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而我们的地方剧种吕剧,则大多采用大白嗓的原声唱法,再加以真假声混合,她在唱法中巧妙地运用了声乐发声法中的假声唱法,在高音区搀一点假声,演唱者发声不用力,观众听起来更悦耳。
吕剧作为一种适合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眼神和表情也是演员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以情带动,以情带声”,在演出中,李娟注重运用眼神形象地传达感情,而且,她也对传统的纯油彩妆作了适当改进,在新剧目的化妆上融入了影视妆的元素,使舞台表演效果更生活化,更贴近观众。
有了一系列的创新后,李娟表演的吕剧唱段焕发了另一种神采,李娟也在越来越多的大赛中囊获奖项: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国际才艺选拔活动中国山东赛区曲艺金奖、东营市青年歌手大奖赛二等奖、2010年东营市声乐大赛二等奖…… 2010年,在由东营市文联组织的首届戏曲大赛中,她又荣获吕剧专业组一等奖。作为专业吕剧演员的李娟觉得,除了让本土观众欣赏吕剧,更应该让大家都学唱吕剧,而此时,她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合适的时候,为市民和小学生免费教授吕剧。毕竟,吕剧的传扬需要人人传唱。
作为我市吕剧表演舞台上的生力军和佼佼者,演唱和探索已成为李娟日常的主旋律,而她,也注定要在吕剧的氤氲馥郁下怒放嫣然。
2000年 李娟表演《拾玉镯》
李娟每天室外练声,练就扎实基本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