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地处山东半岛的东部山区,是胶东少见的内陆区县,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青山绿水不仅孕育了名扬四海的栖霞苹果,还赋予了这片土地淳朴的乡风民俗。当地自古就有赶庙会的习俗,而那质朴的吕剧腔则是庙会上再熟悉不过的乡音。范雅伦是栖霞土生土长的吕剧演员,她的知名度可能远不及很多省市剧团的演员,但在很多栖霞人的心中,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演员。
三十年前,范雅伦领衔主演的《孟姜女》将她的艺术推向了巅峰,十年后,伴随着数以万计张《孟姜女》的VCD光盘发行全国,越来越多的戏迷记住了这位曾经扎根山区的“孟姜女”。而在现实生活中,范雅伦温婉坚韧的性格、崎岖坎坷的艺术道路又何尝没有孟姜女的影子?
22岁进入京剧团,30岁改唱吕剧,45岁艺术黄金期告别舞台,范雅伦的每一个人生节点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感动人心的同时,又是那样的耐人寻味……
1985年栖霞县吕剧团下乡演出录音
张玉红:范雅伦饰演 刘进中:徐滋顺饰演
刘桂荣:郝庆艳饰演 春红:常忠玉饰演
领唱:崔淑娟 伴唱:本团演员
司鼓:年强 坠琴:吕品 伴奏:本团乐队
范雅伦近照
一波三折,22岁终圆艺术梦
1953年,范雅伦出生在栖霞苏家店的一个普通农户,那个年代农村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吕剧是平淡的生活中难得的消遣。胶东人爱戏懂戏,他们把吕剧亲切地称作“小吕剧”,这个“小”并不是指剧种大小,而是带有几分亲昵和爱意。范雅伦的父亲就是一位铁杆戏迷,当年家里有村里唯一一部唱片机,至今范雅伦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当父亲下班回家,前来听戏的乡亲都会挤满整个屋子。
从父亲那里,小雅伦知道了吕剧大师林建华,逐渐地迷上了那咿咿呀呀的四平腔。五六岁的时候,小雅伦就在幼儿园登台演唱了小吕剧《养猪姑娘忙又忙》,初步展露了艺术天赋。三年级时范雅伦在公社礼堂观看了吕剧现代戏《红云崖》,“栖霞县吕剧团的这场演出对我触动很大,当时就觉得舞台上女演员们的表演太迷人了,要是长大了我也能上台演戏就好了”。
青少年时期的范雅伦
从此,小雅伦对吕剧的热爱有增无减,经常拿着手绢在家里扭着唱,家人都说这孩子以后要唱戏。“栖霞县吕剧团有几个苏家店老乡,我11岁那年,他们碰见俺爸就说剧团正在招学员,你三女儿爱唱戏就来试试吧,回家后俺爸就跟俺妈提起这件事,正好被我听到了,哭着喊着要去剧团。”父母爱女心切,考虑到她岁数太小,任凭她怎么哭闹始终没同意。学校老师也不愿放走一名好学生,听说这件事后也设法挽留她。就这样,小雅伦与她的演员梦擦肩而过。
“1965年,栖霞县吕剧团再次招生,俺爸回来一说,这回我坚决要去,他们说你才上六年级,文化太少了,我说六年级我也能看懂剧本了,后来家人拗不过我,俺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剧团考试”。剧团主考人员试了试小雅伦的嗓音和身段就把她录取了,“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阴历小年的头一天,剧团的人跟俺爸说你们回去准备准备,腊月二十八来报道吧。”
范雅伦的艺术道路本该就此展开,但造化弄人,她进剧团后只练了半年功,就赶上了文革政治风暴,剧团上下陷入了一片混乱,随后县吕剧团、京剧团一度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9年,全县大规模清退临时工和合同工。范雅伦的户口一直没有落下,无奈被迫离开剧团回了老家。艺术之路刚刚启航就戛然而止,范雅伦难免有些失落,好在她的性格比较豁达,回家第二天就赤脚下地劳作。
在剧团的三年间,范雅伦与团里的舞美师王宪英相识相爱。下放回老家后,和很多农村姑娘一样,范雅伦早早地嫁为人妇,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本以为此生再与艺术无缘,谁也不会想到她会在22岁时重圆艺术梦。后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改为京剧团,1973年冬,文化局在县委礼堂举办全县文艺骨干培训,范雅伦参加了培训并登台彩唱了一段《龙江颂》,精彩的表演引起了县京剧团的注意,培训结束后她就被剧团留下了。
范雅伦、王宪英夫妇
许是上天惜才,历经波折,范雅伦终在22岁时重启艺术之路。范雅伦的公公婆婆很开明,得知她被剧团录用后非常支持:“你尽管去,孩子我们来照顾。”范雅伦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她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公婆,回到剧团从学员做起,重新开始了她的艺术人生。
苦练8年京剧,30岁改唱吕剧
京剧《磐石湾》剧照
戏曲讲究童子功,十岁前后骨骼的柔韧性较好,是学戏练功打基础的最佳时机。22岁的范雅伦明显输在了起跑线上,她要想在剧团站稳脚跟,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京剧学员必须以武戏打底,虎跳、前桥等基本动作都得掌握,一天练两遍功,要把早已僵硬的身体一点点撕开,真是吃尽了苦”。与身体上的疼痛相比,身为母亲,范雅伦更难忍受的是对孩子的思念,“白天练完功,浑身疼得不行,晚上躲在被窝里想孩子,偷偷地流泪……”
几年间,范雅伦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克服了困难,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但这是以挑战身体极限、透支健康为代价的。由于起步晚,加之过度练功,她的身体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八年的苦练,范雅伦逐渐爱上了京剧,虽然只能演一些小角色,少有机会站到舞台中间,但能从事心爱的艺术,她感觉非常满足。
1982年,应广大群众的要求,栖霞县委决定将京剧团改为吕剧团,为此剧团准备了很长时间。“下乡演出时,前台唱着京剧《秦英征西》,剧团的乐队指挥兼作曲吕品老师就在后台拉着坠琴为演员吊嗓,试唱吕剧,当时我唱完后吕老师说了句雅伦唱得还挺有味儿”。当时不少演员因不适应剧种转换而改行到了工厂,剧团又从全县各乡镇招了十多名学员,老演员下乡演出,学员就留在团里训练。
吕剧《状元与乞丐》剧照 范雅伦饰演文龙娘
1982年麦收结束后,剧团正式改为吕剧团,改唱吕剧为范雅伦提供了机遇,她被推到了舞台中间,成为了剧团的领衔主演。范雅伦演出的第一出吕剧是《状元与乞丐》,她扮演文龙娘,这个戏一炮打响,在各乡镇整整巡演了一年,很多观众记住了这位唱作俱佳的“文龙娘”。
观众的认可并没有让范雅伦沾沾自喜,相反,在演出中她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她的中低音很饱满,但高音却有些吃力,虽然高音可用小嗓演唱,但大小嗓如何衔接却把她难住了。
“我在嗓子上花费的心血最多,刚改吕剧时大小嗓不知道怎么结合,当年全团都知道,我是白天晚上吊嗓,把着个坠琴就不放,觉着自己唱得可以了就录下来,一听录音自己就把录音带摔了,这样反反复复,非常苦恼……”当时剧团演出繁忙,没有时间和条件外出拜师学艺,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这一摸索就是几年。
“直到1985年,排《寻子记》时我才开窍了,真假声衔接的时候,大嗓尽量收一点,小嗓放开一点,先用二本嗓往上带,再换小嗓,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几乎听不出痕迹,练成了以后我真高兴啊!这多亏了老团长吕品,还有全团上下对我的帮助,更要感谢林建华老师的悉心点拨。”
范雅伦从小就很崇拜林建华大师,她的唱腔刚柔并济,大气有韧性。80年代中期,林建华来栖霞参加活动,范雅伦听到消息后迫切想去求教,但想到自己只是小剧团的一名普通演员,内心很有顾虑,生怕被拒绝,最后她硬着头皮来到招待所找到了林老。林老非常和蔼,没有一点架子,得知范雅伦的来意,老人提出要听一下她的演唱。当时剧团一年200多场演出,范雅伦的嗓子长年处于疲惫状态,站在大师面前,竟一句也唱不出来,只能给林老听自己的录音。
林建华听了范雅伦录音,在真假声结合、吐字行腔等方面对她进行了指点和示范。“当时我正在排《庵堂认母》这个戏,徐元宰下跪求母相认这段戏我总也演不好,希望林老师能指导下,没想到老人扑通一声就跪在水泥地上,说我来演徐元宰,你演王志贞。这一跪把我感动得不行,林老师名气那么大,又上了年纪,对待基层演员却这么认真,我的心都在流泪……林老师的几句点拨,比我听一百遍录音收获都大。”
天道酬勤,36岁唱红《孟姜女》
经过几年的舞台磨砺,范雅伦的表演技艺日渐纯熟。她擅演悲剧,常演剧目有《孟姜女》、《寻子记》、《状元与乞丐》、《双玉蝉》等戏,其中,新编历史剧《孟姜女》这出戏将她的艺术生涯推向了一个高峰。
1989年,栖霞县吕剧团一个年轻有为的新领导班子成立了。当时山东省第二届艺术节即将举办,剧团决定移植河北梆子《孟姜女》参赛,老团长吕品根据吕剧的风格特点对剧本进行了改编,并担任作曲,时年36岁的范雅伦扮演孟姜女。
《孟姜女》的传说与《梁祝》、《白蛇传》、《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范雅伦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但孟姜女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在生活中很难直接找到原型,况且还有河北梆子、黄梅戏等剧种的成功版本在先,要演出吕剧的风格特点颇有难度。
为了找到感觉,范雅伦一遍遍地研读剧本,写了长达五页的人物剖析。慢慢地,孟姜女的形象在她的脑海中一点点清晰起来,“孟姜女这个人物距离生活并不远,无论民间传说如何神化她,她其实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对丈夫的忠贞不渝,对长者的恭顺有加,这都体现了她善良的品性,因此在表演上一定要以情感人,把握好这点,塑造人物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孟姜女》的剧本非常新颖,舞台场次及空间切换借鉴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唱词诗歌化,极富韵律美,唱段数量之多,难度之高也是前所未有。作曲吕品根据范雅伦的嗓音特点,在吕剧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京剧、昆曲、越剧及民间小调等音乐元素,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特别是那段脍炙人口的“十二月”,每两个月换一个曲牌,别具一格,非常考验唱功。
吕剧《孟姜女》演出说明书
因剧情需要,《孟姜女》在表演上设计了不少难度较高的动作,没有扎实的功底很难演得下来。为了排好这出戏,范雅伦顶着三伏天在排练场上摸爬滚打,在全团的齐心努力下,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剧团就把吕剧《孟姜女》立上了舞台。
《孟姜女》刚排出来,剧团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烟台参加山东省第二届艺术节烟台片的调演。至今范雅伦还记得,当时台上演到动情处很多观众都在抽泣,演出结束后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当时林建华老师作为评委就坐在台下,演出一结束,我顾不上卸妆,直接跳下舞台找到林老,老人很高兴,握着我的手连连称赞。后来听剧团的同事说,林老师看戏时非常激动,说这个戏太好了,应该拿到省戏校作为教学剧目!”
这次艺术节,《孟姜女》一举夺得了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在内的多个奖项,范雅伦凭借精湛的技艺获得了表演一等奖。与当下的很多新编戏相比,吕剧《孟姜女》虽是为评奖而排,但却不是一时一地的应景戏,而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品。从烟台回来后,这出戏在栖霞各乡镇巡回演出了很多轮,莱州、莱西、招远等兄弟剧团都慕名来栖霞学习。
1991年,烟台卷烟厂赞助了剧团5000块钱,莱阳农学院为吕剧《孟姜女》录了像,由于条件限制,这次录像留下了不少遗憾,谈及于此,范雅伦惋惜不已。但作为范雅伦艺术黄金期唯一的一部影像资料,这部录像仍显得弥足珍贵。
范雅伦与烟台市吕剧院冯宝华老师合影(左)
戏比天大,45岁痛别舞台
范雅伦长年活跃在农村,一辈子从未进过录音棚。当年剧团每年演出多达两三百场,而她主演的戏就占了一多半,经常两天连演七场戏,演出间隙还得抓紧赶场。因为演出任务重,范雅伦几乎每年都会累倒,“有一回在农村的野台子上演戏,风很大太阳又毒,我在舞台上晕倒了,妆都没卸就被送到医院,后来听同事说当时医院门口围了好多观众,他们都非常担心我,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我就想等我好了一定好好给他们演出……”
范雅伦年轻时练功太狠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越发严重,疼痛无时不在折磨着她,“当年经常演出《寻子记》这出戏,演到“公堂”一场,我跪下后就起不来了,要拽着老生的蟒才能起身,腰疼得实在是受不了!”范雅伦经常演出中场回到后台,躺在大衣箱上休息片刻,再上场坚持演出。
支撑范雅伦的是她骨子里对吕剧的热爱,当然还有演员这个职业带给她的成就感。每次下乡,老乡们都会提前几天到场地占位置,演出时舞台下观众多达一两千人,“八几年剧团在苏家店演出了《寻子记》,第二天村书记激动地说,俺们村有个老大难好几年不养老,昨晚看了你们的戏哭了一宿,今天早上就把钱送给她婆婆,恁的戏比俺的劲儿都大!”
1995年,范雅伦的腰椎间盘向右后突出0.6厘米,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一年她先后住了两次院。回到剧团后,范雅伦被推选为业务团长,“一开始我很不想干,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好,能力也不够,后来团长就做我的工作,他说你能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咱们剧团就是个大家庭,你肯定有能力管好这个大家。”
身兼业务团长、导演和主演,范雅伦肩上的压力比以前重了很多。为了培养后备力量,她借鉴越剧“小百花”的经验,想方设法为青年演员创造机会,当时所有的戏都设有AB组,两个组轮流演出。很快,许志江、王志敏等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当时每当剧团放假,范雅伦都会带着几个同事坐着一辆破吉普四处找本子,以缓解剧团的“剧本荒”,最远曾到过100多公里外的平度,几个小时的车程,腰椎受不了颠簸,她只能躺在吉普车的后座上。
1998年,范雅伦的腰椎间盘突出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人已经无法正常站立,只能卧床在家。45岁正是戏曲演员事业的黄金期,但范雅伦却不得不办理了病退。离开奋斗了二十多年的舞台,她的心中有万千不舍,很遗憾不能为观众演出更多的戏。
退休后,范雅伦定居烟台,她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她的身体慢慢恢复了健康,随后她把精力放到了家庭上。退休前范雅伦和丈夫王宪英同在剧团上班,这注定了他们与家人聚少离多,因此夫妻俩一直对老人和孩子充满了愧疚。“那时候剧团的日子不好过,一有演出卷起铺盖卷就走了,经常长达三四个月在外面。有一次下乡演出,开演前变天了,临时通知不演了,我和王老师赶紧摸黑跑到路边拦车,想回家看看老人孩子,那时候也没有公交车,只能拦过路车,半夜到家住一宿,第二天一早再赶回来……”
熟悉范雅伦的人都知道,她是出了名的好媳妇,“我很感激我的公公婆婆,当年我进剧团时他们非常支持我,还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两个孩子的任务,非常辛苦”。退休后范雅伦夫妻俩与兄弟姐妹们共同照顾老人。范雅伦为人大度,做事细心,是弟妹眼里的好嫂子,公婆心中的好媳妇,公爹曾夸她是“世上最好的儿媳妇”。在子女们的悉心照料下,两位老人分别活到了93岁和100岁。
范雅伦、王宪英夫妇近照
如今范雅伦的两个儿子早已结婚生子,老两口逐渐有了自己的时间。尽管离开剧团将近20个年头,但吕剧仍是范雅伦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她时刻关注吕剧的动态和发展。近几年她经常会应邀参加一些业余演出,义务辅导票友,为吕剧的传承做着努力。当我问到吕剧在她心中意味着什么时,范雅伦想了想,郑重地说:“吕剧在我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她就是我的天,就是我的生命。”
“前段时间,我问我家老头儿,要是咱俩现在还年轻,你愿不愿意再回剧团干?他说我愿意回去,咱俩还一起回去干!”
范雅伦演出剧目汇总
京剧
《徐九经升官记》饰演李倩娘
《追鱼》饰演真牡丹
《瑶山春》饰演阿丹
《王华买爹》饰演刘妃
吕剧
《状元与乞丐》饰演柳氏
《寻子记》饰演张玉红
《公孙九娘》饰演九娘
《朱元璋招亲》饰演马秀英
《卖苗郎》饰演柳迎春
《林娘》饰演林娘
《哑女告状》饰演掌上珠
《画龙点睛》饰演四娘
《三子争父》饰演李氏
《庵堂认母》饰演王志贞
《嘻队长》饰演月秀嫂
《家庭公案》饰演云霞
《孟姜女》饰演孟姜女
《拾子恩仇》饰演贺氏(老旦)
《金鸡引凤》饰演刘君娘(老旦)
《鸳鸯泪》饰演素梅
《马前泼水》饰演崔氏(彩旦)
《丑女外传》饰演丑女(彩旦)
《血冤》饰演韩苏娘
《双玉蝉》饰演曹芳儿
《借年》饰演嫂子
《小姑不贤》饰演月花
《砺志计》饰演嫒钰
吕剧《李二嫂改嫁》第八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