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为父老乡亲唱戏

路晓荣和她的淄博鲁艺吕剧团

路晓荣和鲁艺吕剧团在山东戏曲界为人们渐渐熟悉,不过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然而对于淄博广阔农村的父老乡亲们来说,路晓荣和她的伙伴们早就是老朋友了。正是她们引发了近年来淄博市的“吕剧热”。老百姓喜爱路晓荣不仅因为她是荣获“山东省红梅奖“的优秀演员,也不仅仅因为她是我国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朗咸芬的亲传弟子,而是她有着一颗为父老乡亲唱戏的火热的爱心。有一腔在基层传播吕剧艺术的赤子深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路晓荣和鲁艺吕剧团,去感受他们对父老乡亲对吕剧艺术的由衷挚爱。

办剧团就是要为父老乡亲唱戏

2008年初,对于路晓荣的亲朋挚友们来说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季节,因为事业如火如荼兴旺发展的女企业家路晓荣突然萌生了创办一家民营吕剧团的念头。朋友们说“晓荣放着蒸蒸日上的企业不干,,却偏偏要搞吃苦受累收入微薄的民营剧团,真是太傻了!”员工们说“路总不选办企业赚大钱的金光大道,却非要闯一闯民营剧团这条羊肠小路,实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路晓荣自己的想法是“淄博的父老乡亲们需要吕剧,我就从小爱好吕剧,这两方面因素加起来我相信能把剧团办好。如果说到农村基层去为父老乡亲们唱戏就是傻子,那我路晓荣还真就是有这么点傻气!”她一锤定音“这剧团我是办定了!”

其实,路晓荣想办民营剧团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她自己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淄博地处鲁中,有着异常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作为山东最大的剧种吕剧在淄博老百姓心目中有着其他剧种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影响力。早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初,当郎咸芬大师的一出《李二嫂改嫁》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得到共和国领袖赞赏的时候,淄博的吕剧热液达到了顶峰。那时千村万落都飘扬着吕剧那婉转悠扬的音韵,整个一代人就是被深厚纯朴的吕剧文化哺育成长的。出生在那个年代的路晓荣血脉里同样有着深深地吕剧情缘。后来因为十年洗礼,淄博的吕剧团体被迫解散,这件事至今还被许多挚爱吕剧的父老乡亲当做莫大的遗憾。今天正值改革开放的文化盛世,办一家吕剧团是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是繁荣基层农村文化市场的需要,更是路晓荣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宿愿。这个心愿让路晓荣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熊熊的火焰,她渴望着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一份热,增一分光。

最终促成路晓荣办剧团的还是郎咸芬大师。2008年秋天,路晓荣积极资助了“山东省评选吕剧十大名家活动”。作为对她的表彰,郎咸芬大师亲手为她颁发了荣誉证书。在颁奖台上朗老紧紧攥着路晓荣的手语重心长的说“晓荣啊,吕剧是咱的国宝,是咱山东儿女为中华文化捧出的心血结晶。你对吕剧的付出,父老乡亲们永远也忘不了。希望你能多为咱的家乡戏倾注心血。吕剧大发展你们这代人要挑重担呢!”从省城回到淄博,路晓荣失眠了。这是她第一次面对面接触朗老,老一辈艺术家的深深嘱托让她的心底席卷过一层又一层波澜,他感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从这一天起路晓荣加快了剧团的筹建步伐。她不辞辛苦地筹备资金,招聘演员,聘请专业编剧导演创作排练。几个月里她跑了几千里路,掉了十几斤肉。终于在淄博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领导的关怀下,在全市文化戏剧界的支持下,在广大观众的殷切期盼中,有路晓荣创办的民营剧团——淄博鲁艺吕剧团于2008年9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了。

挂牌第一天,路晓荣就宣布了她的经营思路:到农村去,到田野中,把戏送到千家万户的炕头上,送到父老乡亲的心窝里。

在老百姓心里扎根才能长成大树

鲁艺吕剧团成立之初,对于演出市场的定位团里出现过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现在城市是文化中心,在农村演十场也不如在城里演一场的收入高影响大。针对这些认识路晓荣苦口婆心地开导大家:吕剧的基本观众群在农村,离开他们就是剧团一时红火也维持不了多久。再说当专业剧团在城市里扎堆的时候,也正是农村的父老乡亲们最盼望文化下乡的时候,锦上添花当然的,但雪中送炭才最可贵呀!时间长了,路晓荣的口头禅也就成了全团几十号人的座右铭:不管什么戏只要在老百姓心里扎下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要想在基层扎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全淄博6400平方公里的面积,南部是层峦叠峰的山区,北部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对于没有丝毫社会知名度的鲁艺吕剧团来说,全市的四千多个村庄就是四千多个堡垒需要去一个个的攻克。面对困难路晓荣鼓励大家“每演一场戏就是为咱自己擦亮了一块路牌,越是困难越不能马虎!”由于剧团选用的都是专业剧团退下来的主演和社会上有一定造诣的演员,整个剧团演员的年龄在40到70岁之间。他们既是演员又是剧务。每次下基层几吨重的器材都是他们自己手抬肩扛。一场戏演完,大家卸完台常常已过半夜,往回赶是来不及了,只能在简陋的学生宿舍或者废弃的仓库里挤一晚上。淄博的冬天滴水成冰,许多演员的手脚都冻伤了,紫红的冻疮疼的钻心,但大家依然用长满冻疮的手装台卸台。他们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是那样的刚健潇洒,然而却没有人知道,也许前台的演员刚刚吞下了几粒止痛片。就在这种“舍命不舍戏”的精神鼓舞下,半年下来小小的鲁艺吕剧团竟然在广阔的乡村里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博山淄川一带的乡亲们看戏就认鲁艺吕剧团,他们把鲁艺称作专为咱老百姓演戏的剧团。

尽管走动是“小舞台,低成本,服务基层”的路子,但在演出质量的剧目层次上路晓荣却提出了“一切向高标准看齐”的要求。对适应不了艰苦的演出环境,达不到一定艺术水准的演员们他们坚决撤换。从建团至今有许多演员离开了剧团,但是更多的演员加入了这个团队,经过市场和艺术标准的双重筛选,今天的鲁艺吕剧团已经攀上了一个艺术的崭新高峰。

剧本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他的高下直接影响着演出的品味,在这方面路晓荣更是不遗余力地打造精品,他们创作演出的《蒙山谣》、《焦裕禄》两部戏已经成为淄博市近年来涌现出紧扣时代主题,崇尚地域特色的戏剧精品。除此之外他们演出的《江姐》、《红嫂》也都是深受老百姓喜爱久唱不衰的经典曲目。这些作品就像一架无形的桥梁拉近了鲁艺吕剧团和广大农村观众的距离,使他们真心成为农民“想看、爱看、争着看”的优秀剧团。淄博鲁艺吕剧团在鲁中大地辽阔的田野上深深扎下了根。

路晓荣和鲁艺吕剧团演员们的辛勤付出,不仅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扶持。2009年冬天,她们与博山区人民政府策划启动了“百场吕剧下乡”活动,由淄博吕剧团承担起了全部演出任务。即目前他们已经演出60多场。每到一个乡村演出时都会出现千人塞巷的火爆场面。就连博山区人民政府的任书升副区长都感叹说“想不到鲁艺吕剧团能在博山农村引发一场空前的吕剧热,那种十里乡村几千老乡争着来看戏的大场面,在博山还从来没见过!”

用一辈子回报父老乡亲的厚度

淄博鲁艺吕剧团在淄博农村的大舞台上赢得了父老乡亲的认可,也为他们带来了日渐增大的演出市场。面对四面八方的演出邀请,路晓荣还是坚持她的原则:到农村演出优先,有人悄悄地开导她“荣姐,你别太死心眼。到外地演出一场顶的上你在农村演好几场,放着到手的钱不赚,你也太不开窍了!”面对这些善意的劝导,路晓荣总是感激的摇摇头,她在心里有本自己的帐,是啊,面对可观的经济收入谁又能不动心?何况剧团成立两年已经投入了100多万,在农村的演出几乎不赚钱,剧团的设备要更新,演员的待遇也要改善,租用场地需要钱,创作剧本排演新戏同样需要钱,这一切就象一座座大山压在路晓荣身上,她怎能不知道钱的重要呢?然而她更明白:打牢剧团的根基远比眼前利益更重要,而这根基就是牢牢的扎根在农村为乡亲们演戏,培养更加广泛的观众群,只要农民都爱上了吕剧,鲁艺吕剧团才有明天!

说到送戏下乡,路晓荣和她的伙伴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回报乡亲的情结。因为几年来乡亲们对他们的厚爱难于用语言来形容。去年秋天在博山区樵岭前村演出时,忽然下起了雨,热情的观众不但没有散去,反而走上台给演员撑起了雨伞,一位大嫂拆下自己家窗户上的塑料布盖到剧团的设备上面,演出顺利进行而她家的窗台上却渗进了水。戏演到动情处台上台下完全交融到一起,演员和观众的脸上激动的泪水和雨水混合成了情感的热流。

今年正月初三鲁艺吕剧团送戏下乡来到偏远的博山郭东村。听说他们来演出,周围村的老乡们主动翻了几座山来看戏。平时空旷的村子一下子挤上了五六千人,连本村的干部都被挤到了离舞台最远的边边角角。今年博山遇到几十年来少有的寒流。晚上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几度,有的演员眉毛胡子都挂上了一层白霜。就是这样全场却没有一个观众舍得离开。郭东村支部书记窦安平刚刚作完心脏搭桥手术没几天,硬是披着两件棉大衣自始至终把戏看完。得知此事路晓荣的眼圈红了,而窦书记却豪爽的笑了“妹子,我这是舍命陪知音啊!”只要你们来送戏,我就是病的再重也得把戏听完,你们为的是父老乡亲,我为的是你们一片真情。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父老乡亲的期盼中,淄博鲁艺吕剧团两年来下乡演出200多场,踏遍了大半个淄博,为淄博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路晓荣被文化系统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同时也幸运地投师到郎咸芬大师门下,成为郎大师的关门弟子。

淄博鲁艺吕剧团的茁壮成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业内人士说“一个人托起了一个剧团,而这个剧团又在一个城市掀起了一场深入持久的‘吕剧热’”,这是民营剧团发展的足迹。然而在路晓荣看来世界上并没有什么足迹,所有足迹都是辛勤的汗水灌溉出的绚丽花朵。她相信只要把根深深扎在脚下这片多情的土地,在艺术园地里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就一定会走向成功的彼岸。“一辈子为父老乡亲唱戏”这是路晓荣和淄博鲁艺吕剧团在艺术探索之路上永恒的指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