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目说教性强,缺少互动和共鸣,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这也是当前泉城大舞台没吸引力的一大硬伤

■ 讲文化产业,就要看市场,要找到市场化的大众趣味,要让受众喜欢。文化产业就是要研究、适合受众心理

■ 没有商业演出公司的参与和运作,经济效益差成了各大剧场都头痛的事

2006年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为搞活本土演艺市场,创办“泉城大舞台”,政府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对每一个省直院团的演出场所进行改造,京剧院的梨园大戏院、吕剧院的百花剧院、歌舞剧院的音乐厅、话剧院的亲子剧场、柳子剧团的东柳戏院都焕然一新,从硬件上保证了省直院团每天的演出,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定时、 定点观看演出的场所。同时,政府拨款100万元,按场次补贴给演出团体,直到去年底。

然而,时至今日,“泉城大舞台”这一由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仍停留在“为观众找好戏,为好戏找观众”层面,从社会知名度、剧目选择,到产品包装、市场运作都仍处在起步阶段,还没能火起来。

只要赠票就场场满

“人们宁可花钱请客吃饭,却不愿花几十元买票请人看戏。”山东省京剧院院长焦体怡认为,多少年来形成的“市井”文化氛围,抑制了有效的文化需求,这是当前山东演出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山东的戏曲不是没有市场,而观众缺少买票看戏的消费意识和习惯。提起“泉城大舞台”的票房,焦体怡满脸无奈:“只要赠票,就场场满,一售票就不行。差的时候连场地费都收不回来。而我们的经营情况还是省直6个剧场中最好的。”

7月4日晚,珍珠泉人民会堂,“泉城大舞台”的又一道大文化大餐——“京剧意象杂技剧”《粉墨》演出现场,优美、诙谐、惊险的场面,妙趣横生、互动的情节,使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然而,《粉墨》的票房收入却并不理想。

“济南市杂技团在业界及国外市场享有盛誉,节目的好看度是业内公认的,也拿过大奖,可就在省内、济南了解的人并不多,主动买票来看的更少,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介绍。

讲文化产业就要看市场

“就产品来说,长期以来,山东真正观众认可、 专家满意的‘ 双赢’ 剧目太少,没能引起观众兴趣,没有品牌叫响。”焦体怡坦言。 为了适应市场,近年来山东省京剧院先后推出《铁道游击队》、《四郎探母》新老名剧目。尽管一些老戏迷们纷纷叫好,上座率有所改观,但并没能从根本上扭转剧场冷清的局面。

剧目说教性强,缺少互动和共鸣,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这也是当前“泉城大舞台”没吸引力的一大硬伤。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张凤莲研究员认为,观众的口味在变,文化市场需求在变,而我们文化产品开发的理念、方式方法却没有变,至少还没能完全放开,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真正懂艺术,能坐下来,沉下心来观赏、玩味的观众还能有多少?多数人进剧场还是图个放松、 愉快。 ” 张凤莲强调,过分强调高雅文化,往往会抑制大众文化的发展。创作一批大众文化、平民文化、快乐文化的剧目,打造一个宽松的休闲、娱乐氛围,鼓励人们走出来放松一下,应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文化产业就是产业化了的文化,市场是第一位的。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魏建教授认为,剧目创作、编排要既让专家叫好、又要叫座,有时做起来很难,不如直接面向市场。《木兰诗》作为历史名篇,剧目改编、创新、突破,是否一定要忠实于历史?忠实到什么程度?争论了多少年也没个定论,国内的专家学者改编了多半个世纪,没能成功。美国人拍的《花木兰》却能一炮走红,刷新票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讲文化产业,就要看市场,要找到市场化的大众趣味,要让受众喜欢,文化产业就是要研究、适合受众心理。魏建教授分析:“山东确实是文化大省,资源丰富,只有我们把它们转化成演出剧目、文化产品了,文化创造财富才不再是句空话。

6个人一周卖了10万元

缺营销、市场开拓人才已成为限制演出业发展的瓶颈。焦体怡坦言,多年来文化院团没能重视培养相关经营管理人才,至少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也是“泉城大舞台”火不起来的关键。

没有商业演出公司的参与和运作,经济效益差成了各大剧场都头痛的事。每周四,由山东省吕剧院推出的专场,《姊妹易嫁》、《墙头记》、《小姑贤》等传统戏长演不衰,只是赚足了人气。 据山东省吕剧院副院长孙杰介绍,剧团收入主要还是靠财政拨款。

据焦体怡介绍,山东省京剧团梨园剧场自加入“泉城大舞台”以来,演一场常常只能刚刚保本,有时甚至只够电费,连场地费都挣不出来,直到现在全团还没有发过一分钱的劳务费。

“剧目完全没问题,缺的只是文化经纪人、文化传播公司、营销管理人才。”据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介绍,团里迫于营销的压力,前不久将门票销售承包给河南一家文化运营公司,这家公司派来6个人的推票队,没想到只凭简单的到各单位上门推销票,一个星期就拿回了10万元的票款,在让全团喜出望外的同时,也足以发人深思。

剧目市场化运作不成功,节目评了奖,反响不错,回来就不搞了,收不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几乎成了近年来我省文化产品开发走不出的“怪圈”。更缺乏像刘老根大舞台那样推新人,创造品牌,电视剧、曲艺、小品、商品,一条龙开发、包装的“成功范例”。《大羽化裳》演到了北京保利剧院,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甚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典型符号”,然而,没等到产品包装起来,起了著作权之争,不但没将其发展成产业,反而引起了官司,让人心寒。《闯关东》全国热播,社会效果很好、影响很大,但是并没能把这优势转成产业发展优势,没能见到经济效益,不免有些让人感到遗憾。(记者 王凯)

(摘自 《大众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