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吕剧院,作为当年演现代戏的“全国八大红旗院团”之一,五十余年的历程,奋斗过,辉煌过,失落过,彷徨过。去年排出大型现代戏《补天》后,一年多时间走遍大江南北,轰动京津沪鲁,挣了二百多万,2005年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我们又似乎看到了在新形势下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一、鲅鱼的启示。
国家繁荣了,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胃口越养越娇贵、食品越来越挑剔的现代人面前,过去端不上大台面,不大被人看好的鲅鱼,近来忽然受到人们青睐,被称为海洋产品中的“绿色食物”。因为鲅鱼不能人工饲养。鲅鱼的习性,一直往前。它靠梭子一样的流线体型和极高的速度,在浩瀚的大海里飞速前行,追赶潮流,不予它顾。假若把它们放在狭窄的池塘或网箱中饲养,它们会一个接一个地撞死。所以鲅鱼保住了自己的鲜活,和最终被人们认知。我们山东半岛上人早就知道鲅鱼的个性,只是熟视无睹。近些年由于戏剧团体生存艰难,处心积虑,偶然想到了鲅鱼,忽然好像受到一些启示。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存无不有其道理,包括它的生存土壤,生存环境,生存价值,生存竞争。最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的发展了,有的萎缩了,有的消亡了。
中国戏曲,作为世界文化的一大奇观,曾经风靡多少个世纪。想当年牵妇挈雏,拥街塞巷的红火场面今日难再。就连最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唐诗、宋词,今天也只能回忆历史的辉煌,现代人不大爱写他了。我们总埋怨社会的浮躁、物欲的诱引,埋怨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的冲击,特别是美国那个蔫儿巴几的小伙子比尔盖茨发明的微机,一下子把全世界的注意力收进他的网络。其实每个时代都进来过不少洋玩意儿,威尔士的魔术,吉普赛女郎的歌舞,西方美人的足尖芭蕾,但都没玩儿过中国戏曲。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我们活得挺累,挺憋屈,象得了偏瘫病的老人,无奈地步履蹒跚的看着过眼烟云。
是别人抛弃了我们吗?是我们自己抛弃了自己。
是我们缺少了鲅鱼“一直往前”的精神,
是我们自己缩小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弱化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中国戏剧,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我们山东省委还专门下达了振兴山东吕剧的文件,省长亲自到剧院办公,采取组织措施,为剧团裁冗减负。遗憾的是屡振不兴。根子在哪里呢?当然有体制问题,管理机制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被异化了戏剧观念。
这些年,剧团排戏“基本投资靠政府,基本观众是领导,基本目的是评奖”。眼里瞧的,心里想的,手上做的,偏离了艺术发展的规范。社会进步了,政府对文化投资多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我们没把优越化为优势,而是自己心安理得的缩进池塘或网箱,等待饲养,等待训练和表演,就像水族馆里最聪明的海豚,最后能显耀的也就只剩下三两个绝活,钻圈和跳高触球。因为它们脱离了大海,脱离了大海广阔的生活空间,脱离了大海丰富的营养,也就失去了鲅鱼的鲜活。
中国戏曲的发生,不管它俳优、驱傩、参军、角抵、百戏,也不管它原来的宗旨是祭神、敬天还是取悦权贵,它的发展是人们发现通过歌舞表演这种形式可以演绎故事,可以把生活中发生过的那些能给人以警示或感奋的事件重塑。重而可以搬移、拓宽人们的生存空间和传递生存信息。看人以律己,察古以戒今。于是人们喜爱它了,成了生活中娱乐、学习借鉴和陶冶情操不可或缺的部分;于是各种戏剧表演团体像雨后春笋般迅速长满中华大地。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生的艺术样式和传媒融入现代人生活,坐在家中电视机前或微机前,喝着大茶、拉着家常,便可尽览各种艺术,于是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没有领略过戏剧魅力的人,就不大愿意又花钱,又费事,跑到剧院去接受一番“寓教娱乐”的教育了。难道戏曲团体的舞台表演样式真的过时了,一无是处了,这瓶老酒该装到旧皮袋里了?我们现在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我们生存的依据是什么?
2003年,山东省吕剧院被省委定为省直文化系统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全院上下很快形成共识:改!是得改!不改不行了!美国人吸收中国戏曲的营养,创作出音乐剧,满世界演,我们没有必要怀疑自己文化的依据。但是怎么改?改什么?这是个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吕剧院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我们以前失误在哪里?
山东省吕剧院1953年成立,一亮相就放了个响炮仗!《李二嫂改嫁》一炮走红,郎(咸芬)、林(建华)、李(代江)、享誉全国。这些年,我们不敢懈怠,紧跟党,紧跟形势,排了不少戏,也得了不少奖: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省里的奖就更不用说了。国家出了个拥军模范韩素云,我们就赶紧排《军嫂》,小鸭洗衣机厂出了个女带头人,我们立即排《书记大姐》,乡下出个转业军人创业典型,我们马上排出《大地军魂》。领导看后说是好戏,专家也说很有教育意义,可就是在人们心里留不住。五十年过去了,外头一提山东吕剧院,还是《李二嫂改嫁》,还是“郎、林、李”。省领导给我们批专款盖了宿舍楼,盖了剧场,演职员生活条件好了,演出场所阔气了。可是每次排出新戏请群众来看,就不断听到有人问,省吕剧院在哪里呀?我们的演员就会告诉人家:“东郊饭店右邻,荣军医院左邻”!每当听到这种解释,我们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因为左邻右舍两个单位远没有我们地盘大、牌子大,也没有我们的建筑气魄、显眼!更不要说我们是显头露脸的演艺界了。为啥群众竟连我们恁大个剧院都不知道在哪里呢?为啥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没有位置呢?是我们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大海?没有啊!每排一个戏我们都要求作者到实地采访、演员到群众中体验。是我们的戏不好吗?我们获了奖啊!
通过讨论,我们找到了误区。我们是没有脱离大海,但是我们生活在大海的网箱中,可以坐待供养,用不着像鲅鱼一样奔竞窜跋,但同时也被养懒了,养刁了,养的失去了鲅鱼的野性和自生能力。这些年我们排戏可以无视上座率,可以不问票房收入,甚至不计成本。表面上看是服务大众,实际更高看的是领导评价和比赛评奖。因为那是政绩、那是职称、那都直接牵连着每个人的工资和住房。甚至连行业头头给我们扔几个小钱,我们都会马上给他造一个戏。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无关紧要,只要打发出钱的东家满意就行。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可想而知,这样的戏能有几个人回头留恋的再看一眼呢?只能是戏排得越多越倒老百姓胃口,排得越多失去的观众越多。有一次我们送票组织观众,本来来的人不多,戏没演到一半,剧场内观众走的已经寥寥无几。是我们自己把观众赶出了剧场,是我们亲手抹去了观众心目中原有的戏剧位置。
在政府帮助下,四年前我们找了个文企联姻单位莱芜钢厂,每年赞助我们100万元。我们感激不尽,总想尽点绵薄之力,做点回报,可是几次要求去给人家慰问演出,老总都婉言谢绝,后来知道人家是怕让钢厂的群众知道拿钱养剧团有意见。我们听了心里说不出是个啥滋味。
二、打造品牌,重塑形象。
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多元艺术形式组合的社会里,找出我们所从事的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找出比较其他艺术门类我们的生存优势,重树信心。大家在讨论中找出四条:一是浓缩性,几百万字的小说,十几集、几十集的的电视连续剧,我们可以把它浓缩成两个小时;二是它的立体直观性;三是它的名角效应;四是它多年形成的固有观众群体。这些都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近些年来,在各种艺术新观念的喧嚣、躁动里,我们丢掉了很多根本的东西!我们轻薄了自己从业的戏剧艺术!人民没有轻薄,我们自己轻薄了她!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产品,打造出自己的名家名段,重塑形形象,这是拉回戏曲观众唯一途径。这道理,那道理,出戏出人是剧院发展的硬道理!
首先打造一剧之本。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舞台剧本是最难写的!她是独特的大概也是唯一的众多读者同时进行阅读的一本立体的书。可是我们以前选用剧本太随意了。什么人都写剧本,什么剧本都拿来排演。只要投钱就行。这首先就失于定位错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的选材,剧本的题旨、意蕴,剧本创造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结,剧本的道白、唱词的文学性、哲理性、韵律感,这是决定一个剧目艺术质量的前提。一个浅薄的剧本累死导演和演员也排不出厚重的戏剧。所以打造精品,首先要打造剧本。2001年我们了解到一个题材:建国初期,为了巩固边防,八千山东姑娘应征赴边,到新疆建设兵团屯垦戍守。用戏剧行话,要吃饭一窝旦。不用了解详情,可以想象到这帮在戈壁荒原上呆了一辈子的山东年轻姑娘肯定会有不少故事。我们下决心打造这个剧本,院里拿出三万元,请山东省戏剧创作室最好的编剧前去采访。三位作家不负众望,冒着大雪,跑遍北疆、南疆,采访了近百位山东籍的屯垦女战士,她们已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三位编剧流着眼泪采访,流着眼泪写完剧本。回来后,读提纲,读得我们泪流满面。我们不满足,反复召开研讨会,要求编剧修改。山东开完,再到北京开。光剧本反复折腾了两年,才算定稿。取新时代女娲炼石补天之意,剧本定名《补天》。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艺术单位领导和决策层的艺术鉴赏力问题。一个不识货的娘们儿菜篮子里,是买不到新鲜菜的。省文化厅厅长张长森同志讲过一句话:“投对了方向,花100万不算多;投错方向,花一分钱都是浪费。”既然看准了方向,我们就下决心不惜血本投资。
强强联合,进行二度创作。戏剧是综合艺术。我们以前对戏剧的包装认识不足,这是个偏差。好酒不怕坛子破不行。时代不同了,激烈的社会竞争是全方位的。人家的超人满天飞,我们还是一桌二椅,首先从视觉上就先失一着,给人一种陈腐气。院部决定,导演、作曲、舞美、灯光要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最棒的。只要剧情需要,不惜资金装置最先进的舞台科技。另一个关键选导演,有了好菜,没有好厨师,照样可以给你炒得一塌糊涂。院长、书记亲自出马,先到北京聘请,经过交谈,觉着不合适。又立马赶赴上海,找到上海戏剧学院著名年轻导演卢昂,双方很快取得共识,签订合同。卢昂导演夜以继日剖析剧本,在执导前他写成的导演阐述比剧本都厚。2004年二月以卢昂为首组成的主创班子到位,正式启动运作,开始打造精品。
为了保证任务的完成,剧院同时改革管理机制,打破门户之见,破除论资排辈。全体演职人员不论职称高低,名望大小,一律实行竞争上岗。演员根据剧本中的人物自己申报角色,由外请导演任意挑选,院领导不管分管不分管,一律不许干预导演决定。保证让最适合的人选到最适合的位置,并且和分配制度挂钩。管理机制的改革,大大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排练场一改过去拖沓散漫的习惯,很快形成了一个团结上进、严肃认真、快速高效的创造氛围。舞美队集思广益,奋斗创新,过去十几万元才能做成的转台,这次三万元就装到了舞台上。一个半月拉出雏型,一合成全院人员无不眼前一亮。不少老演员深有感触地说:艺术是一门科学啊,哪点不到位,都会影响艺术质量。认真不认真大不一样。
做好了准备,不用愁机遇。恰在此时,“中国现代戏年会”派专家前来选拔建国以来演出超过一千场的中国优秀现代戏保留剧目,我院的《李二嫂改嫁》在审查之列。在专家们审查《改》剧之时,我们邀请专家顺便看看新排的剧目,以便征求意见,帮助指导。出乎我们预料的是,专家看过我们没上服装、没有化装的草排新戏后,感叹不已!当场拍板,破例邀请《补天》和《李二嫂改嫁》同时参加即将在江苏省常州举办的“中国现代戏年会”展演。四月份我们仓促携两台大型现代戏参加演出,一下轰动江南。专家讨论会上,有的老专家热泪盈眶,说:“《补天》是山东吕剧的又一个里程碑!”“她所以感人,是时代精神的需要!”有的专家说:“《李二嫂改嫁》是五十年代的经典,《补天》是二十一世纪新戏的旗帜!”闻讯,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的同志派人专程赶来看戏,看过后立即拍板,出资11万提前和我们签订下2004年11月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合同。
从常州载誉归来后,首次在济南公演,盛况空前。加座票卖完后,站票卖到60块钱一张。山东党报《大众日报》主任记者前来采访,无法找到座位,站着看了两个半小时戏,看完后摇头感慨,说:现在戏能这样火爆头会见。回去写报道,其中一个标题就是“站着看《补天》”。住济企事业单位纷纷要求包场,票价从五千涨到三万。济南大学包演两场,大学生反响强烈,掌声雷动,以致演员台词多次被打断,等待掌声过后接续。学校领导根据学生要求又加演一场,专门演给应届毕业生看。演完后,毕业生不退场,纷纷找演员签字。第二天校院内挂满标语:“学《补天》精神!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住在近郊的一家人连续买票看了七次,说再演还来看!一些青年演员说,从来演戏没像今天这样过过瘾!不少老演员流下了眼泪,一种久违了的感觉至今心绪难平。
我们的联姻单位,莱芜钢厂的老总听说我们出了好戏,高兴地派大客蓬拉着工人干部赶来观看,回去后花四百万元把工厂的旧剧院装修一新,迎接我们前去演出。我们应邀前去汇报了两场,厂领导一天三次盛宴款待。看过戏后的工人激动地拉着我们演员的手说:“你们戏演的真好,不愧我们给你们发工资!”演员给他们解释:“我们工资不用你们发,你们每年赞助100万,我们给你们做宣传。”交谈中能看出我们的演职员从里到外长了底气。
三、拓宽演出市场,重归大海。
有了好戏,有了底气。接着琢磨的是如何持续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低了,也不能把自己看高了。剧院是干什么的?说白了,是造戏的作坊。戏是什么?戏是卖给群众看的“玩意儿”。必须把我们生产的戏剧产品打到社会上去才算成功。一个工厂的产品不管你吹得多好,获奖多高,卖不出去,等于零。一个艺术品要强调它的政治性,艺术性,但绝不能忽视了它的商品性。要把过去眼睛盯着评奖,转回到眼睛盯着市场。只有树立起办大文化,大产业的思想,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出路,重返大海,获得自由。
取得初步品牌效应后,我们立即着手做三件工作:一是整合健全营销机制,开拓演出市场,明文规定营销人员按营销利润比例享受提成;二是继续推销扩大“品牌戏”的影响,塑造剧院形象。根据文化部安排,今年六月《补天》赴深圳、八月赴成都、九月赴宁波进行展演,我们认真加工,认真准备,严把质量关。六月份在深圳演出再次轰动年轻的“鹏”城!深圳“商报”等纷纷撰稿“深圳观众为山东女娃落泪”。说“没想到山东地方戏能赢得深圳年轻观众的喜爱!”;三是加工“精良戏”满足市场需求。所谓“精良戏”,就是剧院保留剧目中至今尚有市场的戏,如《画龙点睛》、《苦菜花》、《石龙湾》、《醉青天》、《姊妹易嫁》、《借年》、《墙头记》、《小姑贤》等,为数还不算少。依据市场测评,和“精品”标准,对这些戏进行二次整理包装和打磨,然后重新推入市场,效果显著。
“品牌戏”的推出,不仅使我们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宣传群众近百万,重塑了山东吕剧形象。戏排出不到两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轰动京、津、沪、鲁,从县城剧院到首都政协礼堂、京西宾馆;从普通百姓到国家人大副委员长、文化部长、专家评委,无不给预极高赞誉;而且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一年多时间演出190余场,收入二百八十余万。最高两场戏给二十万。在北京京西宾馆为总参官兵演出,五万元一场,迟浩田部长观看了演出,军需部部长说:“拿钱请到我们这儿来演戏的,你们是有史以来第一家。”
2005年“中国演出家协会”在桂林给我们颁发了“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2006年山东省政府给我们颁发了“通令嘉奖”!省委书记张高丽等十几个省级领导为剧院题词!
《补天》的品牌效应直接影响到全部吕剧剧目的票房,票价全方位提升。由原来两三千元一场,现在飚升到五千元以上,有的达到三万、五万。而且旺季订单不断。
2006年三月“中国现代戏研究会”在济南召开“戏曲音乐暨《补天》成就研讨会”,全国各地一百多位戏剧专家即席发言,会上给我们颁发了“突出贡献奖”。美国网络报道说:“《补天》在中国演出市场进入牛市!它使不喜欢戏剧的人走进了剧场,使不爱吕剧的人爱上了吕剧。”
我们知道,剧院的改革和发展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出戏出人是剧院的立院之本,根本的东西要紧紧抓住不放。像鲅鱼那样,一直往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