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吕剧”二字,大多数人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地点就是山东,作为山东省独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吕剧已经成为了一抹镌刻在齐鲁大地上的文化烙印。追溯起吕剧的前世今生,一幕幕朴实无华却又妙趣横生的画面开始在眼前一一掠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土俚曲到今日梨园戏种中的一枝独秀,吕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传承发展着,而作为吕剧发源地的博兴县时至今日仍然传唱着这种通俗易懂又不失清新自然的曲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吕剧也正顺应潮流努力改革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向着现代化社会迈进。
>>吕剧是朴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说起吕剧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吕剧起源于1870年左右,发源于滨州市博兴县。起初多是年荒时节卖艺为生的人们传唱的乡土俚曲,后来在不断吸取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特点,这就是吕剧最初的萌芽。
源自普通百姓生活的吕剧带有鲜明的乡土特色,自然淳朴的表演、生动活泼的故事、通俗易懂的戏文深受广大百姓的欢迎,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剧拥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之上逐渐蓬勃壮大起来。吕剧虽然起源于博兴县,但它却是在华夏大地上成长繁荣起来的,一百三十多年的沧桑变迁在历代艺人们之间传唱至今。
吕剧之所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被广大群众所热衷,所喜爱,所传承,主要原因就是它源于生活、源于实践,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来自人民群众中的一种艺术成果,所以才让人们喜闻乐见。而它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又不断被赋予健康向上的新内容,才让吕剧这门剧种久盛不衰,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极其简单的唱曲,历经百年演变而最终成熟为理论上、思想上、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充实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广大劳动人民自身情感、集体智慧和艺术哺育的结果,源自广大群众之间的思想情感是推动吕剧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吕剧优秀力作层出不穷
1870年的《王小赶脚》、1890年的《王华买父》、1930年的《王天宝下苏州》都是群众公认的吕剧力作并一直延续至今,五十年代的《李二嫂改嫁》更是红遍大江南北,轰动全国,一时间吕剧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戏剧。十年动乱之中吕剧《红嫂》让人们在动荡中看到了希望。近年来滨州市吕剧团结合本地的好人好事自编自创了多部吕剧力作并屡获殊荣,一次又一次的将吕剧推向新的高峰。
1997年10月,应文化部邀请,滨州市吕剧团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了大型现代吕剧《滩回水转》荣获一等奖,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一大批国家级专家、评论家、表演艺术家观看了演出。滨州吕剧以洒脱精湛的表演、淳朴酣畅的韵白、委婉动听的唱腔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赞誉。
自1986年以来,在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评选中,滨州市吕剧团连续八届都有新剧目获奖,成为省内唯一连获“精品工程”奖的剧团。2009年,滨州市吕剧团创作、编导和演出的现代吕剧《杨广和》,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今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杨广和》获得创作金奖。该剧主演荆延国、孙世华、张明霞荣获最佳表演奖,主创人员分别荣获导演奖、编剧奖、音乐奖及舞美设计奖等多个奖项。
>>老韵味加新特色谱出地道吕剧
和其他艺术一样吕剧也面临着能不能满足现代人口味的问题,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改的过火了又会不伦不类,而对待这个问题上滨州市吕剧团适时作出了恰如其分的决定:留住根,保留吕剧独有的韵味;推出新,新人物、新形式打破陈旧感。近年来,滨州吕剧团创作作品的板式不断变化,听起来好听,没有陈旧感,很受群众欢迎。
对于吕剧的创新,滨州市吕剧团团长荆延国曾这样说过,新时代的吕剧要有新编戏、新板式、新语调,使新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出现,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台表演、舞美设计等要融入时代元素,体现时代特色,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吕剧始终不一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乡土本色是吕剧的特色,在不摒弃这个特色的同时,荆延国认为剧团更要排演现代戏,“吕剧应该上一些都市舞台演大剧,跟上时代节拍唱改革。高发明、杨广和这些时代楷模都是咱黄河边的汉子,他们有农民式的厚道和善良,把他们的事迹传唱下去也是将榜样的力量传播开来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