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其发展百余年来,在满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些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吕剧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面临着传承发展的难题。笔者认为,破解吕剧在当下的传承困境,需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层面多加发力。
今年4月,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吕剧华夏行”全国巡演,走进驻青两所高校——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演出吕剧传统剧目《姊妹易嫁》,受到学生热烈欢迎。青岛理工大学数学系学生张颖说,“以前没看过吕剧,这是第一次看,感觉节目的剧情特别吸引人。”经典节目长演不衰,不但基层群众喜闻乐见,连大学生也给出高度评价,究其原因,就在于吕剧接地气特色和剧本的高质量。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高度关注,舞台艺术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资金保障到人员配备、政策支撑,部分地市的吕剧院团涌现了一批新剧目,但有数量缺质量的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剧情不能真正打动观众。有的剧目停留在“吃老本”的层面,对本地历史不深入研究,打造的历史题材剧毫无新意;有的虽有创新的勇气,直面当下基层群众生活现实,但缺乏广度和深度;更有甚者,直接移植其他剧种的剧本,但由于与吕剧的艺术特色不符,最终不能得到观众认可。无论剧本创作还是演员表演,上述种种现象均与主创团队未能沉下心来深入生活体验有关。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自觉以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2013年以来,山东加大吕剧等地方戏保护力度,先后启动了地方戏保护振兴工程、艺术英才培育工程等,并从资金、人员、政策方面给予多方保障,成效初显。以山东省吕剧院为例,从展示台湾老兵落叶归根情怀的《回家》,到体现基层孝道的《称重》,再到复排的诸多地方小戏……山东省吕剧院的编创团队始终坚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的理念,主打“接地气”、社会效益第一的优秀吕剧作品,赢得社会各界点赞。
艺术的道路上,孜孜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吕剧艺术工作者应坚持将“为人民抒写”和实现“中国梦”为己任,提高作品思想艺术水准,突出主题创作,健全激励机制,努力打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