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基层文化市场上的主要供给者,县级剧团曾红火一时。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大多数县级剧团普遍遇到发展困境,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愈发明显。在这种形势下,栖霞市吕剧团主动推动供给侧改革,成为县级剧团破局发展的一个代表案例。
困境:市场变化打破收支平衡今年40多岁的鲁言旗,是栖霞市吕剧团负责业务的副团长,正月以来,他在栖霞县城待的时间屈指可数,而在烟台和青岛的城市农村,则到处是他们的演出足迹。“即墨的田横镇、栖霞占疃的龙王庙会、庙后村的山会……”3月20日,是一个难得的演出间歇,在剧团驻地,鲁言旗如数家珍,把近期的演出地点告诉了记者。而如此密集的演出日程,除了带有文艺下乡的公益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生存。“不演不行啊。”直爽的鲁言旗坦言。据他介绍,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县级剧团,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财政只能负担剧团成员的部分工资,而剩下的开销,则需要靠演出来补贴成本。资料显示,栖霞市吕剧团成立于1958年,鲁言旗本人则是1990年进团。据他回忆,县级剧团确实有一段红火期。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市场的需求也增强,县级剧团三天两头下乡,基本可维持收支平衡。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这种平衡被逐渐打破。根据鲁言旗掌握的资料,烟台周边的一些县级剧团,早些年可年均演出百场左右,但现在总体在四五十场上下徘徊。演出收入的减少,打破了原来的收支平衡,县级剧团因此普遍陷入生存困境。
分析:是需求不旺还是供给不足?对于县级剧团的这种生存状况,栖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吕剧团团长王海军了然于心,“这在国内是一个普遍状况,栖霞也面临过考验。”据了解,栖霞市吕剧团共有演职人员42人,人员工资加上演出成本、器材购进等,全年的开支至少需300万元左右,拓展市场成为栖霞市吕剧团的当务之急。但就整体而言,国内戏剧市场却长期不景气,要拓展市场,应该从哪一方面入手呢?“很多人认为,戏剧市场的不景气在于需求不旺,即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渠道的多样化,人们对戏剧的市场需求降低。”但王海军通过调研认为,“与其说是需求不旺,不如说是戏剧市场的供给不足。”“仅以栖霞市为例,全市大概有200多个村庄有赶山会赶庙会的习俗,以往这些村按照惯例都要请戏,一唱至少两场。有这样的市场潜力,为何前几年演出会有减少的现象,一方面有农村集体经济不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观众有了‘厌烦感’。”对于这种“厌烦感”,常年在一线演出的栖霞市吕剧团演员程少萌深有感慨。“说白了,观众都有喜新厌旧的感觉,如果每次演出都唱固定的几出戏,观众就不愿意看。”在吕剧当中,《姊妹易嫁》是个传统剧目,很多老观众甚至自己都能哼上一段。她曾经听过有观众抱怨,“《姊妹易嫁》我也会唱,天天唱这个,请你们来有什么用?”“经过大量走访和实际演出证明,观众对新剧目新作品的热情并没有降低,需求不旺只是对旧产品而言,要想拓展演出市场,供给侧改革是关键。”王海军认为。
对策:创造新供给,拓展新市场对症下药,针对市场的新特点,栖霞市吕剧团在创造新供给方面下了一番大工夫。该团推陈出新,通过改编创新,重新打造了几十部吕剧经典曲目,并且新增现代歌舞、相声小品等演出项目,构建起立体化的供给体系,成为省内演出能力首屈一指的县级剧团。“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保证,同一个演出地点,两次演出剧目不重复,让观众有新鲜感。”鲁言旗说。此外,该团还立足地域特色,创新推出了《牟二黑子传奇》和《法庭来了》等舞台剧,在语言结构和表演风格上,力求接地气,与观众产生共鸣。除了努力创造新供给外,栖霞市吕剧团还重点拓展新市场,济南、烟台、青岛、威海等省内城市,都有该团承担的演出项目。在2016年,该团甚至南下浙江,在越剧之乡,呈现了数场精彩的吕剧演出,深受当地观众好评。数据统计,栖霞市吕剧团2016年共有大小演出近300场,是县级剧团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一方面是外地市场的开拓,另一方面,在栖霞本地,随着政府送戏下乡惠民工程的深入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也是一块大的需求。”对未来的市场开拓,鲁言旗也信心十足,“但关键要练好内功,政府有好政策,剧团也需要有能力承接政策。”鲁言旗说。(通讯员 隋翔宇 王强 衣倩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