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随着济南商埠的开放,化妆扬琴带着满身的土音和乡气,也挤入了这里的娱乐场所。在一些小书场或茶社里显露风菜。好称曲山艺海的济南,早以成为曲艺家云集之地。琴书也是这里早就熟悉的曲中之一了。对于化妆扬琴的声腔,人们并不生疏,而对那幽默自然的表演风格,朴实感人的故事情节,都颇感新颖。因此很快它就成为济南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了。

    化妆扬琴进入济南前,先在黄县、文登、日照、栖霞、莒县、掖县、蓬莱、潍县、惠民等地流动演出。小戏班多者有十几人,少者只有几十个人,他们有过说法,叫作七忙八不忙。由于伴奏和打击乐都是演员自兼,七个人演起耒就显得忙乱,八个人演起来就不显得忙乱了。随着剧目的不断丰富,化妆扬琴首先吸收了京剧的表演技巧。如生、旦行当的走相和手势动作,开始都是学自京剧,锣鼓经则学自柳子戏。有时还和五音戏、京戏合班同台演出。如时殿元的小戏班,二十年代前后,长期于当地的京剧子弟合为一班流动演出;三十年代义和班在济南新市场,经常和五音太斗邓洪山(艺名鲜樱桃)搭班同演。这都是化妆扬琴在演唱方面提高较快的重要原因。

    在济南的化妆扬琴小戏班,多有博兴、广饶的艺人组成。他们都是农闲来济南组班唱戏,农忙回家收割种田。开始以济南新市场为活动中心。后来扩大到西市场、大观园等地。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三四个小戏班,常年在商埠一带演唱。老艺人达到五六十人。随着戏班的流动,名称也时有变更。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七七”事变以后,多数艺人回到家乡,剩下的艺人便凑成了一个艺和班维持演出。尤其到解放前两年、艺人多到外地寻找出路,义和班人员所剩无几。直到解放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支下,义和班才又重新组织起来。

  现将个班底分别介绍如下:

    黄家班,这是很早进入济南的化妆扬琴戏班,有十几人组成。主要演员有黄维祯、黄维信、黄维范、黄子修、刘力贤、马成业等。民国十年(1921)前后,由广饶县魏家庄来济南,在新市场凤顺茶园演出。当时的凤顺茶园是席棚式,土台子。院主张凤池也是广饶人,唱琴书处身,并和刘力贤是亲戚。在他们和力经营下,化妆扬琴有了较好的情景,艺人也一度频繁往返。不几年张凤池把席棚换成砖瓦房。凤顺茶园便成了化妆扬琴的主要演出场地。

    父子班,有博兴刘官庄艺人组成。因大都姓张,又叫张家班,如张家宇(领班班主)张玉生(又称张大牙)张传河、张文忠、张翠霞、张翠云、张传东、张传海、张财源、张明然等,有几十个人。多在新市场北的民乐茶园演出。约在二十年代末。“五三”惨案前来新市场组班演出。“七七”事变以后,戏班解散,多数回家。张翠霞、张翠云、张传河、张文中等先后加入了义和班。

    同乐班,有时殿元、刘欣武、刘立贤等广饶艺人于三十年代组成。此班流动性较大,人员常有变动。如薛金田、宋力修、李同庆(薛金田的徒弟)也多搭此班。先后在大观园、劝业场等地演唱。“七七”事变后并入义和班。

    庆和班,是个较老的小戏班,在胶东组成。三十年代初来济南,在新市场凤顺茶园、西市场的振成舞台演出多年。有殷毓庚(领班)、殷毓汉、郑江田、刘全中、朱春盛等。后并入义和班。

    义和班,“七七”事变后由几个小戏班留在济南的艺人组成。殷毓庚为领班。由殷的结拜把兄弟形战成义和班的主体。把兄弟的顺序是郑江田、殷毓庚、程立孝、张连祥、阎宗先(园主)、时克远、刘全中、张传诲。此外,还有张传诃、张文忠、张翠霞、于廷臣、候振南、张翠云、李同庆、刘欣武、王素菁等共廾几人组成。最初是在济南新市场的凤顺茶园演出。(原院主张凤池不久死去)后有他的儿子张树桢和继母张凤鸣管理小园子)四十年代初,义和班在大观园新新舞台东边的一个席棚小戏院内演出。后又改租新新舞台。院主是李新亭。

   化妆扬琴进入济南前,多以盘凳子(拉地摊)的形式出设在大小城镇的集市上。进入济南后多是固定在小茶园,小戏园演出,双方签定合同,所有收入和院主二八分帐(院主得二成,艺班得八成)。逢年过节时收入尚好,平时则廖廖无几。没有收入就借债,挣钱后再还上。他门多半没有家,演完戏大家就挤在后台过夜。吃的是地瓜面,衣服也是冬不保暖、夏不遮体。义和班虽然实行一人一份的分成,但演员顾上吃的不多,大部分艺人要找话干,如卖烟卷、卖糖、出苦力、拉详车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