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场评剧,是段绝对的偶然。许久没见的朋友为观赏5年一次的全国画展而来京,离开前相约去寻访她慕名已久的德云社。本想听一段相声,但周日下午场上演的却是评剧。于是,在这个冰寒入骨的冬日,欣赏到一出才子佳人范本的《王少安赶船》。
女主演的声音已有些微沙哑,身段在一月的凉寒里也并不水蛇,但是在和“父亲”说话时,和迢迢追船而来的心上人再次相遇和对话时,还是将少女娇憨又泼辣的神情演绎了出来,令人忍俊不禁。
反串的男主角,是剧中的包袱亮点,表情和语言沉静大方,却颇有冷面搞笑风范。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出想要表达的心意。
看戏时,颇有些不适应戏曲中婚娶的迅速,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就结缘定了终身。朋友在旁边迭声道,这就婚了?是啊,这就婚了。这可是言情浪漫故事,如果再苦情良久,怕就纠缠成了长篇电视剧了。
剧中配角的表演也都很出彩。贫寒却疼爱女儿翠娥的渔家翁,路遇王少安认了叔侄亲戚去替他提亲的乐天老头儿,性格都很鲜明。剧目的情节是戏曲爱用的才子佳人相爱分离再团圆的套路,不算新鲜。但鲜活的语言为这出戏加了不少分,男主角的一些调侃,和渔翁喜极而逝后从凳子上又起身叫停声乐,下场前念叨了句不要离婚云云,都让人爆笑时叫好。只是演员没有带麦克风,对白时并无影响,但在演唱时声音就会混杂在嘹亮的声乐之中,需要费很大力气侧耳凝神,才能大致听得出唱词。
评剧演出时,身边有人不时跟着哼唱一两句,神情痴醉。结束后,还有老太太回忆起50年前听这出评剧的自己。50年的岁月已逝,而这出评剧背后那个也许很有名的创作者,更是不太为我们这些未曾研习的人所深晓。但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连同这古老的情节,和点滴新融合而进的小言语,仍在缓缓却不息地流传。
国人的珍宝,已经遗失了多少。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迹、行业、语言、习俗,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有的正在消失,也有的,如同这出评剧,在生命力盎然却有些单薄的传于后世人间。是事物消亡的自然规律,还是我们太不懂得保护和回顾我们所拥有的珍藏。
京城雪尚未消融的周日下午,很高兴能够在充满老北京气息的天桥巷弄里,邂逅这一场现世的遥远美好。(小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