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阳文艺精品创作史上值得大书的一笔,这是沈阳文化艺术取得重大成果和历史性突破的一天。6月7日,沈阳市举行庆祝大会,对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评剧《我那呼兰河》、获“群星奖”的《沈阳大学生文化节》、《春韵》、《差钱了》进行了表彰。为此,我们特别策划这个专版,为沈阳舞台艺术和群众文艺创造的辉煌擂鼓助威,同时也便于读者对这些获奖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5月17日19时,沈阳评剧院创排的大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以下简称“呼兰河”)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正式亮相。5月25日,在中国艺术节颁奖仪式上,“呼兰河”以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一举摘取“文华大奖”。“呼兰河”成功摘取皇冠上的明珠,留下了太多的激动,也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一问:“呼兰河”列为“精品一号”,哪来的自信?

2008年8月9日,省文化厅、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联合举行的“评剧"呼兰河"建组”发布会在沈举行。这个新闻发布会上,还有一个信息被媒体抓住——市文广局将“呼兰河”列为沈阳精品战略的一号工程。这个信息透露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沈阳要出重拳打造精品。

这个插曲知道的人也不多——沈阳在决定创排“呼兰河”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剧本的使用权。虽然剧本由沈阳剧作家黄伟英创作,但这个剧本曾被文化部评为2003年的“五大精品剧本”,早在几年前就被有关部门“买断”。为了争取使用权,当时的文化局长亲自出马,苦等6个小时,以诚意打动了相关领导。为什么要苦等6小时,市文广局局长说:“理由很简单,我们就是想做一台真正的艺术精品。”

就在决定排“呼兰河”之时,导演和主演人选也确定了,导演是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查明哲,主演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获得者冯玉萍。优秀剧本+一流导演+出色演员,给沈阳打造艺术精品带来了自信。

二问:“呼兰河”越来越不像评剧,哪来的依据?

从挑选演员到投入排练,“呼兰河”走了一条与传统评剧不一样的路子。

记者多次到“呼兰河”排练现场,一个最大的感触是:越来越不像评剧。导演查明哲在演员表演和台词处理上,特别要求演员强化“生活态”,而女声合唱的加入,更让全剧有了歌剧色彩。

排练期间,记者与查明哲有过多次对话,都涉及过一个话题:“这是评剧,又不像评剧。”查明哲称:“这恰恰是我要的效果。”查明哲反问:“好看不?震撼不?”他说:“这个评剧确实融入了姊妹艺术的手段。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本质地继承、创新才能让戏曲走出另一片天。我坚持认为,吸纳更多的艺术手段,增加戏剧的表现力,亲近人们的审美,才能让戏曲更好发展。”

“呼兰河”在东莞玉兰大剧院首次亮相时,记者注意到,观众群中有六七成是80后、90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这些南方的年轻观众接受了北方的剧种——评剧。这应该是“亲近人们的审美”所达到的效果。

三问:“呼兰河”排戏过程如绣花,哪来的耐心?

好戏是磨出来的——这话为“呼兰河”的成功作了精彩的注解。

片断之一:演员大喊五声“妈妈”

查明哲导演进组第一件事是:选演员。选演员做的第一件事是所有演员都要用不同情绪喊五声“妈妈”。或许没有导演这样要求过,很多演员开始并不适应,但导演仍要坚持,几位主演无一例外都要喊“妈妈”。当天,从主演冯玉萍,到铁钟、金芝的扮演者都完成了作业。开始的认真,才有了过程的精彩和最后的成功。

片断之二:最后一排的表情

“呼兰河”有一场戏是“斗秧歌”。舞台上有30多位演员分成两伙,站位有前有后。在排戏时,导演的注意力往往在最后一排演员的身上,喊得最多的也是“最后一排的表情”。演出时,从主角到群众演员,人人情绪饱满,全心投入。强化“最后一排的表情”看出导演对演员的严格要求。

片断之三:守着电视挑毛病

4月26日,大赛前查明哲再次来沈阳。在沈阳评剧院,他与“呼兰河”剧组人员聚集在会议室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着“呼兰河”演出录像。观看期间,查明哲不时地叫停,现场点评——从金钟斗篷舞动的节奏,到伴唱的情绪掌控,从道具移动的时间把握,到演员的发型……拍戏到了如此细致入微的程度,没有理由不成功。

四问:“呼兰河”连续拿奖,哪来的精神?

“呼兰河”问世不过一年,先是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夺得总分第一;接着在第11届中国戏剧节获金奖第一名;随后又成功入围国家精品工程候选剧目,这次再如愿捧回“文华大奖”。是什么原因让“呼兰河”连续拿奖?答案是“呼兰河精神”。

沈评人在创排“呼兰河”的过程中也锻造了一种精神。那种精神的内核是——执着、敬业、进取、拼搏。跟随剧组采访期间,记者曾目睹过剧组人员蹲在剧场外吃盒饭的场面,也曾目睹过演出后台紧张有序的敬业工作,还目睹过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连沈评人自己也承认,“呼兰河”给他们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一种宝贵的财富——呼兰河精神。评剧院副院长陆军更有感触:“"呼兰河精神"让沈评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会将荣誉当起点,继续创造辉煌。”

五问:“呼兰河”勇夺“文华大奖”,哪来的执着?

“呼兰河”捧回“文华大奖”,其意义不单是获得一个奖项,而是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艺术的最高荣誉,填补了多年来沈阳“文华大奖”的空白,实现了沈阳专业舞台艺术成果的重大突破与超越。

中国艺术节有“文化奥斯卡”之称。因为中国艺术节是全国舞台艺术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艺术盛会,“文华大奖”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政府奖项。多年来,全国各地都将艺术节视为展示辉煌成就、争取最高荣誉的顶级舞台,都将获取“文华大奖”视为最高荣誉追求。沈阳当然也不例外。

说到沈阳对文华大奖的那份执着从何而来?它来自沈阳是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它来自沈阳文艺精品战略的实施,它还来自《我那呼兰河》优秀的表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