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骑车沿邱柳路南行。由于早饭吃得太早,10时许肚子就饿得咕噜噜叫起来。突然理解了猪八戒。他是个“食肠宽大”的人,取经路上,经常感觉饿。又觉得自己有点像唐僧师徒4人,只是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我没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地,我只知道,对于一个记者而言,在路上应该是工作的常态,是最幸福的时刻。我更知道,对于人生而言,过程便是目标。

午后,到达柳树?镇西河村,采访到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年纪最大的老太太王克荣出生于1908年,91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生活完全自理。老太太的儿子毕柏臣当过村干部,喜欢民间传统文化,他结合自己主持红白事的经验,并搜集了大量资料,用了十余年时间编著了一册《民间婚丧对联俗语选集》。这本小册子是毕柏臣用小楷写在对折好的宣纸上的,共160页,分5个章节,分别为身份称呼、婚庆对联、丧事对联、祝寿联等等。其中一些对联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一个描写乡下豆腐房的对联是:箱中生白玉,缸中琥珀香。毕柏臣说,他编书的目的,只是想让年轻人了解一下民间传统的婚丧文化习俗。比如从前,丈夫去世后,有的妻子会把自己的秀发剪下一缕来放入棺材中,以表示自己对逝者的挚爱深情。

离开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我听到有人在唱评剧。原来,当天西河村有户人家的女儿“回门”,新娘子的爷爷是当地大名鼎鼎的评剧老艺人毕登敏。唱评剧的全是老先生的弟子们,他们是来毕家助兴的(如图)。毕登敏老先生今年71岁,他从12岁开始跟村里老艺人学唱评剧,后来又学会了板胡等乐器,成为评剧行当中的全才。这些年,他一直在专业评剧团当乐师,上了年纪回乡后,他义务教年轻人学戏,十几年来,他已经培养了近200名年轻评剧爱好者。我在南孙庄乡张六庄采访时,得知一个姓翟的媳妇是从西河嫁过来的,评剧唱得非常好。毕登敏一听笑了:“是翟继艳,20多年前跟我学的戏,前几天还邀请我去他们村作指导呢。”在回门庆典现场,37岁的农村妇女李荣香演唱了评剧《乾坤带》选段后,接受了我的采访。她跟着毕老先生学了4年戏了,越唱越着迷,白天她去一家陶瓷厂上班,晚上回家做饭、刷碗后也要来毕老先生家唱几段。她觉得评剧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快乐。

毕老先生的老伴儿毕大婶也是一个评剧老艺人,年少时经常与毕登敏同台演出,互相有了好感,私下定了终身。当时毕大叔家很穷,而大婶家的家境非常好,大婶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但志趣相投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是评剧为媒,最终令有情人成了眷属。婚后大婶的演唱才华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她几乎主演过《刘巧儿》《小女婿》等所有优秀剧目的女主角,30年前还得到了县里的嘉奖。

我在西河村采访,注意到写有村名的大石碑的背面还记载着村名的来历。我向来对这类人文记载感兴趣:据历史记载,西河建于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当时村西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浅河流入海口,传说是通往北京的运粮河,与陡河相比靠西,由此得名西河。后来从镇里了解到,这镇18个村,每个村的村名石碑背面都刻有村庄来历。我近些年主要跑农村新闻,走过的村庄也不算少,但从未见到其他村庄有类似的做法,不禁对柳树?镇弘扬地域文化之举深表赞赏。(杨盛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