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剧种一样,评剧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一大批灿若星辰的艺术家和各呈异彩的风格流派。在众多流派中,白派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评剧旦角中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早期的评剧,唱腔大都以高亢、粗犷的“大口落子”见长。20世纪30年代,评剧艺人白玉霜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大胆的改变了评剧女演员走高音的习惯,把旋律明显降低(F调),发挥了她中音和低音区浑厚的特长。她发展了反调慢板,用以表达剧中人悲哀之情;她首先把以北京音为主的普通话用于唱念之中,使评剧得以流传全国。并以低回婉转的演唱、细腻传情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从而形成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评剧流派——白派。
小白玉霜继承了母亲白玉霜的演唱技巧,并根据自身条件有所创新、突破,大大丰富发展了白派艺术。这是戏曲专家和广大评剧观众所公认的。然而我却认为,小白玉霜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白派,使之更加成熟、完美,而且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与白玉霜的白派不甚相同的新的“白派”。
关于流派的形成与继承发展,历来是戏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戏剧报》(即《中国戏剧》)曾对此进行过专题讨论。我个人认为,构成流派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它的独创性,二是它的流传性,三是它的群众性。这三点,小白玉霜的“白派”是已完完全全具备了的。这里,我就这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是指一个流派必须具备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演唱风格。小白玉霜(本名李再雯)是白玉霜的养女,但白玉霜演戏不传艺。小白玉霜只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后台扒着帘缝看母亲演出,偷学了一些戏。她从12岁开始给白玉霜配戏。15岁时母亲因婚姻纠葛出走后,她即以小白玉霜的艺名临时挑班演出。白玉霜病逝后,她在养母原班人马的扶持下,组成“再雯社”在京津等地演出,全面继承了白派艺术。解放后,为适应演现代戏的需要,小白玉霜在保持白派低调低腔、注重韵味的传统特色外,把唱腔的音域扩展了。由白玉霜的“5-3”扩展到两个低音5-i,还从京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以及牌子曲中吸收营养,溶于自己的唱腔之中。她的演唱高音明亮,中音宽厚,低音饱满、稳而不颤。她用中音表达人物叙述时的感情,用中低音交替表达人物抒情时的感情,用高中音表达人物激昂时的情绪,唱腔、表演时时处处为刻画人物服务。不仅如此,小白玉霜在正、反调的自然转换、板式节奏的灵巧变化以及旋律的华彩流畅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把白派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流传性。所谓流传性是指一个流派创出后,能够广泛流传,并能长久流传下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流派要有传人,其二流派要有自己的剧目。白派传人虽没有新(凤霞)派那么多,但优秀者也不乏其人,如刘萍、王冠丽等。尤其一提的是,在广大观众中有着相当一部分的白派戏迷和票友。再说剧目。白派剧目很多,可以说数不胜数,这里也无须多谈。还是拿白玉霜与小白玉霜作比较。白玉霜常演的剧目有:《潘金莲》、《阎婆惜》、《海棠红》、《玉堂春》、《潇湘夜雨》、《马寡妇开店》等,其中大部分是青衣戏。小白玉霜则具有多方面的表演才能,不仅青衣,而且花旦、老旦、彩旦都能演,并且演得都有独到之处。小白玉霜常演剧目有:《秦香莲》、《杜十娘》、《闹严府》、《朱痕记》、《搬窑》、《小女婿》、《苦菜花》、《小借年》、《金沙江畔》等等,不胜枚举。她把白派的行当和剧目大大拓展了。即使是同一个行当、同一出戏,小白玉霜与白玉霜的演唱风格也有很大不同。就拿《秦香莲》来说吧,白玉霜也演过这出戏,只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演得比较粗,并没有把它唱出去;而小白玉霜却把它打造成“集白派艺术之大成“的白派的看家戏,这里难道没有自己辛勤创造的心血吗?
三、群众性。所谓群众性是指一个流派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为大多数观众所认可。群众性与流传性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里我想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白派在群众中的印象和影响,这也是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的初始原因。一次,我请一位对评剧刚入门儿的朋友听老唱片,播放的是白玉霜的《秦香莲》、《玉堂春》、《潇湘夜雨》。听完后他问我这是哪派,我告诉他说是白派。他笑笑说:“我怎么听着白派味儿一点都不浓哇?”我说:“这是正宗的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唱的。”他还是摇摇头:“没有小白玉霜的味儿浓。”我不置可否。的确,在多数评剧观众眼中,人们对于白派的认识,不论是唱腔还是剧目,无不以小白玉霜的“白派”为正宗;白派传人也好,白派戏迷也罢,也无不以小白玉霜的唱腔为白派典范和学习标准。在此,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有人问,白派的唱腔具体是什么样的呢?那么人们必然会想到《秦香莲》,想到《小女婿》中“鸟入林”的反调,想到《金沙江畔》中“小酸枣”那自然流畅的演唱,而很少有人会想到《海棠红》、《潘金莲》、《阎婆惜》是个什么样的唱腔。这种状况,在任何剧种的任何流派中都是十分罕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由于白玉霜死的太早(35岁),而且她活跃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她的艺术才华没能得到尽情施展。
小白玉霜之于白派,如同京剧中的杨宝森、李少春之于余派,已经具备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是新的意义上的“白派”。因此我认为小白玉霜不仅是评剧白派的继承者,也是白派的创始人,或者说是白玉霜与小白玉霜共同创立了白派。
1986年9月草拟 2008年6月整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