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城区昌盛路浓荫蔽日的街道,一座不起眼的旧楼里,时常会飘来悠扬的评剧唱腔,那种带着历史痕迹的悠长韵味,叫人听了,精神会为之一振。这里就是迁安市艺术团。在这座艺术殿堂,时常会响起铿锵的锣鼓,演员们激越的妙音,仿佛能穿透几个世纪的时空。

追忆那个遥远的年代

在二楼的团长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市艺术团团长王晶。谈到艺术团的发展史,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艺术团的前身是迁安县评剧团,成立于1951年。建团以来,已走过了近60个春秋。风风雨雨中,剧团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郭沫若先生为其题词:坚持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50年代一出《母女俩》享誉燕赵大地,60年代一出《梨花重开》名扬华北、东北,70年代一出《孟姜女》美誉载道,80年代一出《文德皇后》深受青睐,90年代一出《孔繁森》使数十万观众潸然泪下。从陈桂珠、刘玉芳、张静安、马明福、曹义和等老一辈优秀演员,到近年来的孟凡龙、潘成、蔡秀娟、蔡国光、张伟、周长虹、周丽娟、玄秀娟、郭付满等新生力量,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回首近60年的风风雨雨,既有光辉的历程,又有曲折的经历。剧团成立之初到70年代,这段时间媒体很少,没有电视、网络,连半导体收音机都是稀有之物,加上当年各级政府对文艺的高度重视和大规模投入,这些都为戏剧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娱乐节目逐渐放开,歌舞节目、影视艺术百花齐放,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舞台戏剧艺术受到很大冲击,失去了很多观众。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1988年,王晶来到了剧团。

探索走市场化的路子

王晶出身于戏剧世家,父亲就是搞戏剧工作的。从辽宁凌源电视大学毕业后,凭着对艺术的热爱,王晶在家乡剧团下属的轻音乐团里担任了一名吉他演奏员,主攻乐器、作曲。

说到与迁安的缘分,王晶应该算是“半个迁安人”。他的妻子是迁安人,按照“一个女婿半个儿”的老话,迁安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1986年,王晶所在的剧团到迁安演出,在河北一带产生了很大影响。1987年秋,迁安组建歌舞团,对外招聘人才,就这样,1988年王晶随妻子来到了迁安。

与其他艺术团体一样,当时的迁安剧团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也面临着何去何从,如何调整发展方向的问题。当时的团长付永生提出要“两条腿走路”,将剧团分成评剧团和歌舞团,评剧团面向农村,歌舞团面向城市,以投标形式内部承包,承包费一年一万元。21岁的王晶主动请缨,承包了歌舞团,成了当时外派巡演团体中年龄最小的团长。从1989年6月到1991年6月这段日子里,王晶独立带团演出,设备不足添设备,人手不够招演员。歌舞团从当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三十多人。足迹遍布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内蒙。

回忆起那段时光,王晶颇有些自豪。“现在看来,当时决定走市场化的路子是对的。当时所有演出都是自己联系。随着一场场巡演,演出经验越来越丰富,一批艺术骨干也出来了。”

1991年承包合同到期,王晶回到团里。当时的团长、现任书记孟凡龙从歌舞团抽调一些力量充实评剧团。人员经过进一步充实、整合后的评剧团,带着丰富的文艺节目再度下乡演出,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市场化运作给剧团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演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92年,剧团改名迁安市综合艺术团,下设传统评剧、歌舞、管乐三个团队。同年,王晶出任艺术研讨委员会主任,负责团里针对艺术生产创作而进行的研讨工作。1996年担任主管业务的副团长,负责组织管理艺术团日常工作。也就是在那一年,艺术团顺应市场需求,组建了一支管乐队,每逢企事业单位重大开业庆典,政府重要的礼仪活动,都会有艺术团的身影出现。
当时市里的主要领导非常重视迁安形象的塑造,重视文艺团体的宣传作用,每次重大活动都会安排艺术团到场。从电力彩虹桥开通,到钢城大桥、电力大厦奠基仪式……艺术团亲眼见证了迁安经济的腾飞,见证了这座新兴城市的崛起。

超越小团演大戏

2002年,王晶担任艺术团团长。恰逢艺术团建团50周年。经过50年的风雨历程,艺术团的艺术底蕴很扎实,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不做出特色很难有所超越,再上一层楼。这让王晶无形中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

“我的信条是不断超越自己,我不想步别人后尘。”王晶说。出任团长后,他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刻苦学习电脑、文艺理论、历史等相关知识,从书本中汲取智慧的琼浆;一方面,开始了赴外地取经之旅。从唐山、秦皇岛,到辽宁、上海、浙江,到处留下了他探访的足迹。赴外地考察学习,特别是跟兄弟团体交流经验的过程,让他大开眼界,增长了许多见识。交流后认真进行比较,再做出取舍、借鉴,为他对艺术团的工作方式、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孟凡龙书记说:“王晶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干的事都是大手笔。而且宽厚待人,包容性强。这种素质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业内人士,包括专家和主管领导,都愿意跟他接触。他还有个特点,就是有一股魔头劲,谈什么事儿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什么时候谈成什么时候为止。”

确实,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王晶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始终标新立异。他说,“正像一首歌中唱到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一个人要干出一番事业首先必须得敢想。我一直都把追求的目标、干事的标准设得很高,这样即使完不成预定的目标,也会高于别人。艺术团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抱着多年的老传统不放,做些同质化的东西,是不可能打开工作局面的。”

2004年,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当时的省委书记白克明第一次到迁安来,视察了徐流口,对该村的事迹给予了肯定。“视察结束后,姚书记讲,一定要把徐流口当做典型树立起来,我们就决定创作一个剧目,再现徐流口的创业过程。”回忆当时的情景,王晶颇多感慨。

排戏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请编创人员的衣食住行、劳务,到导演与演员之间,剧本、舞美、道具、灯光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每个细节都要照顾周到,一出戏下来,王晶至少得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紧张焦虑中度过。“这段时间,还要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允许所有的人不满意,自己绝不能对任何人不满意。别人都是发现问题的人,我是解决问题的人。”王晶说。

创作《徐流口》的时候,团里已经多年没有原创剧目,人力物力财力都极度匮乏,尤其是资金非常困难。为了排戏,王晶甚至想过抵押自家楼房去借贷款。另外,编剧很重要。要用戏剧这样一种立体形式,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艺术地表现徐流口精神,达到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效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一开始搞这个戏正值非典期间。当时团里正在配合抗击非典的宣传搞一个小型晚会,在这同时创作了这个剧目。艺术团一边演出一边研究剧目。因为贴近现实,情节感人,另外专业上也达到了一定水平,从一开始排戏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围观,起初没有清场,后来人越来越多,这才把门关了。戏搞出来后,首场演出是在市电影院。演出后市领导宴请全体演员,主要领导当场拍板,奖励20万元。

评剧《徐流口》获得了巨大成功。该剧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凭借这个剧目,艺术团树立了形象,扩大了市场。

2006年,团里将这部戏重新整理打造,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荣获金奖。当时参加艺术节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七八个剧团,一共评出4个金奖。迁安是惟一一个获金奖的县级市。这也是迁安第一次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截至目前,这出戏已经演出150场。“小团办大事,小团演大戏”,全省乃至全国更多的观众通过这出戏知道了艺术团的存在。评剧《徐流口》,让王晶实现了自己的部分理想目标。

2009年,河北省戏剧燕赵红梅奖颁奖晚会在迁安举行。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能说明一个地方的戏剧艺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在整个业界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你实力不行,晚会不会交给你办。

“我一贯主张,搞艺术的人你做什么一定要做到位,要让社会各层面认为只有你能做,你不可替代,否则你就丧失服务机会,久而久之,你就会丧失服务功能。”王晶的话为评剧《徐流口》的成功做了很好的注脚。

思辨艺术·市场·责任

评剧《徐流口》的成功也引发了王晶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艺术团体究竟该如何处理自身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王晶这样阐述三者的关系:“艺术团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经济收益和业内影响,业内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是完全等同的。你圈内影响大,社会影响不一定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受地方政府重视,你这个团体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你就会失去发展的空间。所以,你得配合政府的工作。你要更多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艺术团不同于娱乐场所。政治性、时代感、艺术水准要兼顾。要弘扬主旋律,惩恶扬善。要寓教于乐,要对社会起积极作用。”

 基于这样的理念,2008年,艺术团根据建昌营镇仁义胡同的故事创作了《仁义胡同》。这是艺术团秉承“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宗旨自行编创的又一部力作。与《徐流口》不同,这出戏采用了喜剧的形式反映邻里纠纷,让大家在笑声中感悟人与人相处中互相尊重礼让的重要性,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你家一道墙,我家一道墙,中间三尺地,你争我也抢。断了儿女亲事,家园成了战场。你死我活只管打,从不思打得应当不应当。有个自作聪明的泥瓦匠,总想用一把稀泥抹平墙,妙计虽不少,有时也帮倒忙。打打闹闹,吵吵嚷嚷,从寸土必争到互相谦让,看似无聊游戏,却是大义深藏。正是: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出戏难在突破。“仁义胡同”的故事有不同版本,豫剧等剧种也排过此戏。其他剧种主要是演绎故事,重在情节。要想超越前作,必须从演绎形式上寻求突破。于是,他们独辟蹊径,借鉴电视剧《武林外传》的风格,将其打造成了既不失评剧的原汁原味,又充满现代文化元素的六场轻喜剧。

这样做风险很大。专家是否认可?群众是否接受?都在两可之间。戏排出来后,到外地巡回演出,事实证明,这次尝试还是非常成功的。后来参加在唐山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这出戏获了金奖。艺术节组委会组织专家为这出戏专门开了一个研讨会。有专家讲:“这样做赢得了年轻观众,又不失评剧的原汁原味。作为一个小剧团,大胆尝试演艺形式的创新,十分难得。”《仁义胡同》的再次成功,充分展示了艺术团的实力。
倾情人性的光辉  
 
艺术团体不好管理。与机关的朝九晚五不同,演艺工作在作息时间上没有规律,一刀切式的机械管理肯定行不通。作为一团之长,演艺技能要抓,职工生活也得照顾。一句话,管理必须体现人性化。这种人性的光辉在两次特别的葬礼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退休老职工王香秋、陈桂珠是一对老夫妻。二人膝下没儿没女。在两位老人相继去世时,王晶组织全团职工为两位老人举办了两次特别的葬礼。低回的哀乐声中,全团成员披麻戴孝,肃然行礼,给老人送行。这是对逝者一生献身艺术生涯的肯定,更是对人性的一种莫大的尊重。王晶以这种方式给年轻职工做出了尊老敬老、尊师重义的榜样。
关爱员工的王晶同样深爱生活,深爱自己的亲人。

他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三口之家,妻子是本单位演员,女儿在北京读艺术院校。自从任团长以来,与家人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给她们的照顾也越来越少。妻子身体不好,有次因腰痛发作,在床上躺了一天却没能吃上一口热饭,等他深夜回来时,妻子还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当时,看到妻子无助的眼神,他心里痛苦极了。

对老人,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婿。结婚一年后,年迈的岳母就和他们一起生活,他从来没有因为工作上的烦心事给过老人脸色看,总是问寒问暖,做老人爱吃的饭菜,给老人买她喜欢的物件,老人逢人就夸自己的女婿好。有时自己父母从东北老家来迁安也要住上一段时间,90多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上老少三代6口人,可他总能使双方老人开心,从来未红过脸。

去年8月1日,王晶率团到老家参加辽宁艺术节开幕式和慰问驻地方部队演出。当时,身患腹膜癌的父亲已经卧床40余天,不能进食,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此前,王晶每星期都要行程200多公里回老家两天照顾父母。确定演出时间的时候,王晶很迟疑,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身患绝症的父亲不久于人世,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时候还要去演出是否合适?好在父母都是演艺出身,一生敬业,非常理解干这行的苦衷。母亲说:你就去吧,家里有事找人帮帮也就是了。王晶临别时强忍泪水,嘱托医生用最好的止疼药和营养药,一定要设法帮父亲挺过这几天。或许是有意成全儿子,演出结束后的第三天,8月12日,父亲离开了人世。丧父之痛加上日夜操劳,让王晶心力交瘁,体重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锐减了20斤。

困扰他的当然不止这些。谈到艺术团的经营,当笔者问及为什么不考虑引入股份制时,他说:“入股的目的就是分红,剧团没有红利可分。2008年评剧《仁义胡同》参加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时,市里给了60万,不足的团里自筹,聘请主创人员、设计人员,最后统计投入制作成本90多万元。戏剧制作周期长、演出周期短,加上影视等演艺媒体对市场的冲击,想靠这赚大钱几乎是不可能的。”

确实,当团长有当团长的难处。要管队伍,要找市场,找市长———协调和市里的关系。期间,王晶也曾想过下海做生意。平时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接触多,真要专心做买卖的话,比干团长要容易。但搞艺术是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多年来与团里弟兄们朝夕相处、赖以生存已经亲情难舍,一群年轻的艺术人才组成的专业艺术团队也确实体现出了他们的价值,一支务实的文艺队伍才是真正的财富,钱并不代表一切。

守着一份清贫,守着一个舞台,只因心中那个梦想、那份热爱。艺术是王晶一生的追求,是他的精神家园。

2009年,王晶开始介入影视剧制作。这一年,总政话剧团以杨秀峰事迹为蓝本开始拍摄30集电视连续剧《大地秀峰》,王晶作为迁安方执行制片人。此后,唐山演艺集团拍摄6集戏曲《杨三姐出嫁》,王晶受聘担任制片主任,并将迁安的文艺人才引入剧组。

随着艺术团演艺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上好多企事业单位和团体每逢重大活动,都愿意邀请他们前去策划或宣传。剧团现在的评剧剧目达到了20多个。最近,团里还组建了一支女子打击乐队。
谈到团里下一步打算,王晶说:最近,我们以大崔庄镇石梯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史明星同志的事迹为蓝本,利用两个月时间排演的大型现代评剧《山沟里的明星》,已于6月25日向市领导和全市党员干部作了汇报演出,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他的事迹,让史明星的这种精神永远传下去。这是一出重头戏,它是艺术团继《徐流口》、《仁义胡同》之后,自主编创的又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作品,除全力配合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宣传史明星先进事迹外,近日已向评剧艺术节组委会申报,参加明年的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有一天,迁安的文化投入与经济实力能够接轨,把我们迁安的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多年来,艺术团除排演大戏打造品牌外,还长年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承接各种接待演出、“三下乡”服务演出及政策宣传演出和文艺策划工作,配合市纪委作廉政文化和宣传演出,为卫生局、社保局、计生局、建设局、科技局等机关单位进行各项政策的宣传。此外,艺术团还坚持多年配合市总工会慰问劳模、劳动者,帮助鸿舟实业集团、九江公司等企业策划企业文化、代表企业慰问城乡居民,他们还经常在居民区、各镇乡为群众演出,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家门口和田间地头。

 而今,在城区的文化广场、人民广场和各镇乡的集市,你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人头攒动的舞台前,一些年纪稍长的老者坐在台下耐心等待开演,而那些小青年们则多半是站在那里,翘望戏台。大幕徐徐拉开,艺术团精彩的演出吸引无数路人驻足。

“舞台艺术,靠的是具体人物的真实演绎。经过加工提升,将生活艺术地再现出来,体会的是现场感染力。它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贴切、更容易让人接受,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替代的综合艺术类型。”从王晶的言谈话语和举手投足间,我们读懂了他对艺术的挚爱。

结束采访,离开艺术团的时候,听着楼内传来的有板有眼的唱腔和婉转悠扬的乐声,笔者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一种艺术的熏陶与净化,不禁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感动和一份由衷的祝愿:祝愿艺术团的星光更加灿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