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自己最小学生郑伊蔓个人演唱会之际,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评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文月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畅谈了评剧发展的喜与忧。
评剧的辉煌与低潮
古文月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拥有百年历史的评剧,在一个世纪的发展中走过了起伏跌宕的道路。
“评剧是成兆才祖师爷在唐山创建的。”古文月介绍,评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火,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居各地方剧种首位。此后,因多方面因素影响,评剧进入低谷。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评剧迎来又一个辉煌。《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著名曲目的出现,让评剧再次受到戏迷喜爱。“很多戏获文华奖,不少评剧演员成为梅花奖得主。”古文月介绍,当时,评剧演出的门票成为“抢手货”,许多市民甚至连夜排队买票。同时,评剧演出场次也随之增加,中国评剧院在这一时期每年演出场次多达千余场,最多时一天有3场精彩演出。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各种文化形态的相继发展,评剧再次进入了低潮,甚至出现退步。古文月忧心地说,多种艺术门类发展后对于传统戏剧的冲击,以及观众群体和演员群体的断层,让评剧发展面临着很大困难。
“唐山是我们评剧演员的故乡”
据了解,评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文月对唐山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评剧源于唐山,这里是我们评剧演员的故乡,我都记不清来唐山演出多少回了。”古文月说,这些年她每次来到唐山,除了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外,评剧氛围,众多喜爱评剧的市民,都让她十分高兴。
“这些年,唐山一直举办的评剧节,对于评剧的宣传和推广起了很大作用。”古文月说,虽然评剧处于低潮,但在评剧发源地唐山,观众流失得并不多。此外,由于民间对于评剧的喜爱,像郑伊蔓这样从小喜爱评剧、学习评剧的孩子,让她看到了评剧传承的希望。她希望,在唐山各方面支持和努力下,评剧能再次从这里走出低谷迎来辉煌。(记者/齐雪芳/任哲)
(摘自 《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