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津报道出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决赛举行一个汉沽四岁的小票友夺魁。令人赞叹不已,她就是上图中的小朋友。在北京戏曲学校落幕的第三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大赛决赛上,汉沽4岁半小戏迷张涵韵演唱了评剧《花为媒》中“绣罢了绿线绣红线”一段,她以甜美的扮相、满宫满调的演唱、“台范儿”十足的表演,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获得“金奖”。
这个两岁半开始学戏的小姑娘,年年都有大奖进账,被业内名家称为评剧希望之星。这位小朋友为什么能夺魁?
记者昨天在汉沽河西街七星里社区张涵韵的姥姥家里见到她时,她正在镜子前唱评剧《戴诺》选段溜嗓儿。“人常说景坡山上云雾深,云雾深处有苦情……”见到记者,小姑娘丝毫不怯场,唱、念、做、打像模像样。
张涵韵的母亲告诉记者:“小涵韵这么痴迷评剧,是受我爸爸妈妈的影响。”小涵韵的姥爷陈先生和姥姥都是戏迷,老两口每天都要到河西公园唱上几段。小涵韵四个月大时,姥姥就用推车把她带到公园。没想到的是,对喧闹的锣鼓点和唱腔,小涵韵不但不哭不闹,还能静静地安睡。此后,小涵韵的姥爷姥姥经常带着她去唱戏。耳濡目染,一些剧目的唱腔深深印在了小涵韵的脑子里。她两岁半时的一天,姥爷给其他演唱者拉完弦后,她就缠着姥爷说她也要唱。陈先生重新拉了一遍,没想到小涵韵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全部唱了下来,这让全家人非常惊喜。
从此,小涵韵就与评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得到了中国评剧“十大名票”的汉沽文化馆副馆长田宝荣的指导。如今,小涵韵已经学会新派、花派、刘派的几十个段子。
从以上小涵韵与评剧结下的戏缘可以让我们悟出,各行各业的人才要从小培养,耳熟目染。如今中央领导提出“戏曲进校园”,市教委也作了指示已有4年了,但是北京市的动静不如外地。不是经费问题,就是组织问题。学校中戏剧、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师也存在对戏曲的偏见认识。有的学校没把戏曲进校园纳入学校教育规划。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音乐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喜爱戏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青少年并未得到较好的传承。而有的地方戏曲的生存状况也是令人堪忧,由于经费不足,新的文化活动形式的出现,使得许多地方戏曲的专业团体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境。许多有志之士不断呼吁:戏曲要从孩子抓起!笔者也认为: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所以,戏曲之间也应是相通的。我想我们应当借“戏曲艺术进课堂”的“东风”,让地方戏曲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了响应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委“民族艺术进校园”的号召,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悠久的民族艺术,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在这方面宇扬评剧苑为评剧走进校园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他们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
我认为:戏曲进校园各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来开展为好,一是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内容,进行音乐课课改。二是作为课外活动选修课,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把戏曲人才引进教学,指导课外戏曲班学员,都是可尝试的。在学生们对戏曲没什么认识的情况下,可以先请专家内行来进行演讲上大课,唤起激发兴趣。总之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传承下来靠我,靠你,靠大家。让我们携手一起努力创造民族文化的璀璨春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