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开芳,1902年出生在河北滦县光水坨村。他自幼喜欢扭秧歌、唱莲花落。1912年,10岁的他投奔在唐山演莲花落的堂兄金开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1岁便登台“顶码”唱戏;1913年至1945年间,先后主演了《洞房认父》、《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朱买臣休妻》、《杨三姐告状》等上百个剧目,其中由他首演的剧目达四十余出;;1948年,参加东北文协评剧工作组到沈阳接收大观茶园,成立了唐山评戏院,担任副院长,排演了《小二黑结婚》、《一贯道》、《小女婿》等新的剧目;1959年后,专门从事戏曲教育工作;任辽宁省戏剧学校副校长,为评剧事业的形成、发展、传播、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金开芳表演艺术特征:
“疙瘩腔”独具特色。为更好地表现人物,他创造了起伏较大、高低有挫、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人物性格化的“疙瘩腔”。
“嘴皮子”干净利索。他利用多衬字、快节奏、赶板夺字进行演唱,做到字多不浊、快捷不乱、一气呵成、清晰华丽,宛如珠落玉盘。
“巧板头”惟妙惟肖。他常用[掏板]进行演唱,板与板间裹着唱,抑、扬、顿、挫、闪、展、腾、挪,旋律轻快、俏皮、跳跃、火爆,运用自如、巧妙之极。
“地方音” 特色浓郁。他独具匠心,运用“腭音”、“滑音”、“倚音”进行演唱,具有浓郁的冀东色彩和乡土气息,疃味生动活泼,唱腔动人心弦。
“真假声”精美绝伦。他用真声演唱展现泼辣、高亢、豪放的人物个性;假声演唱表现女性含蓄脉脉的内在感情。
“丹田气”与众不同。他运用自如的储气、托气、收气、偷气、吐气五种方法,有主有次,相辅相成,使演唱声声入耳、字字传情。
“男旦角”夸张真实。作为男旦角,他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观察模仿女性,合理夸张而不失真,塑造了众多的青衣、花旦、闺门旦、泼辣旦等角色。
“重表演”活龙活现。他善于运用身段台步、动作技巧、语言音韵、服装打扮等综合表演塑造人物,使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活龙活现,神韵非凡。
金开芳表演艺术价值:
历史、社会价值:金开芳于1915年参与了成兆才等人成立的中国评剧第一个剧团“警世戏社”;为评剧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历史作用。1920年,参加了现代评剧《杨三姐告状》的演出,并首演“杨三姐”,成功的带动了评剧的一场革命。1951年,参与了评剧《小女婿》的创作,并扮演了剧中“罗寡妇”,获中央文化部著有成绩奖。曾四次当选沈阳市人民代表、两次参加全国文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欣赏、借鉴价值:金开芳首演《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被誉为“活脱脱的一个杨三姐”,在《花为媒》中扮演“张五可”一个跑楼,令人赞叹不已,堪称一绝。戏曲片评剧《杨三姐告状》和各专业剧团正在上演的传统剧目,仍保留着他的艺术精华,为新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再造源泉,有许多当代的优秀作品孕育而生。
研究、学术价值:金开芳一生经历了评剧创始、发展、壮大、繁荣等各个历史阶段,他为评剧剧种的建立功勋卓越,业绩辉煌,为评剧史实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1982年以来,共举办了五次重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同时召开了学术研讨,并出版了三部专著、一本文集、三十多篇学术论文。
传承、创新价值:金开芳是评剧的传承者,也是创新者。他幼年学戏,承袭了“金菊花”、“月明珠”的演唱技法,发展了自己的演唱特点,并传播给老一代表演艺术家如“李小舫”、“李金顺”、“筱桂花”、“夏青”、“韩少云”,又传授给新一代如“宫静”、“张晖”、“郭美蓉”、“马丽娟”等百多名学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金开芳评剧表演艺术是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共同创造的艺术成果,成为重大的精神财富。他的表演艺术多是口传心授,当年流动演出,资料难以保存;文革时期又被当成封、资、修横扫焚尽,有些剧目和唱段已经失传,省内评剧团锐减,评剧专业招生困难。金开芳表演艺术接近濒危境地,积极发掘抢救已是当务之急。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成机构,加大财力的投入,发掘、抢救、保护遗产;要努力恢复学校的评剧专业,传承金开芳表演艺术,做好音配像的准备工作;要系统整理金开芳表演艺术丛书,将资料刻录光盘,永久珍藏;要组织、保护好传承人,适时举办培训班,组织培训、传播;要在校史馆中设专区、专柜,利用书刊、照片、音像、实物举办展览,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