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包括300多个声腔剧种,评剧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评剧亦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流行于中国华北、东北以及其他地区。

冀东的唐山北靠长城,南临渤海,水陆发达,为近代工业之都。评剧就诞生在这块物华天宝的大地。自诞生百年来,评剧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姹紫千红的戏曲百花园,评剧堪称一朵绚丽的奇葩。

滦河两岸的冀东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冀东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物质财富,也创造着精神财富。评剧是在冀东一带丰富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前身是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

清朝末年,冀东民间流行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莲花落”。它使用的伴奏乐器,是用绳子连在一起的七块竹板,这种乐器被称为莲花落,又叫节子板。

“莲花落”的艺术形式分为“单口”和“对口”。“单口”由一人表演,“对口”由小旦(称包头)、小丑两人表演。另外,还有一种多人演唱的形式。艺人多为贫苦农民出身,他们靠卖唱求生,农闲时自娱自乐。“莲花落”采用民间小调演唱,形式简单活泼,代表作有《杨二舍化缘》、《王二姐思夫》、《丁香割肉》等。

“蹦蹦”原是流行在东北各地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一丑一旦,也使用节子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自打自唱,且唱且舞,能演唱《大西厢》、《双锁山》等。后来,“蹦蹦”艺人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入冀东农村,因与“莲花落”风格近似,二者逐渐融为一体。“莲花落”艺人有自己的班社,著名艺人有成兆才、金菊花、月明珠、任庆善等。

1910年左右,以“莲花落” 艺人成兆才为首的“庆春班”进入唐山小山“永盛茶园”演出。由于唐山近代工业的发展,加之辛亥革命大潮的影响,唐山人求生存图变革的思想日益强烈。成兆才、月明珠等艺人感应着时代脉搏,对“莲花落”从思想到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全面改革。成兆才创作改编了《花为媒》、《杜十娘》、《开店》、《占花魁》等剧本;他们学习河北梆子乐队编制,用板胡、底鼓等乐器伴奏;由演员扮演剧中人物,演唱板腔体形式的声腔,变过去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在开始的生、旦、丑“三小戏”基础上,逐渐添加了青衣、老生行当。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搭调、慢板、流水,打击乐器与河北梆子相同。经过改革,一个通俗淳朴、充满浓郁冀东生活气息的新兴剧种——评剧,在唐山小山“永盛茶园”正式形成。成兆才、月明珠、金菊花等昔日“莲花落”艺人,成为第一代评剧创始人。

评剧形成后,由于演员们生存需要和剧种发展规律,他们把新生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