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琴师张其祥拿出版权证

“新凤霞赖以成名的现代评剧《祥林嫂》、《刘巧儿》、《张羽煮海》的唱腔并非是她自己所创,而是我父亲创作的唱腔。”新凤霞的琴师张其祥的长子张茂生向记者披露了在《新凤霞唱腔选集》中新凤霞的“侵权事件”。
一个月前,同是从事音乐创作的张茂生听到同行们议论,新凤霞曾在《新凤霞唱腔选集》中著文称,她演的《刘巧儿》、《祥林嫂》等剧目中,她扮演的刘巧儿、祥林嫂的唱腔是她本人所创。“我赶快去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没想到新凤霞的确是这么写的。”
张茂生给记者拿出了这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戏曲名家唱腔丛书《新凤霞唱腔选集》。记者看到,这本由徐文华整理的书中,第3页中写道:“解放初期我演《祥林嫂》、《刘巧儿》、《艺海深仇》,那时还不兴记谱,还是老的即兴演唱伴奏,我都是事先把唱腔安排好了,找琴师一道研究商量。《刘巧儿》唱腔、板式都有新的规律,创造了新的曲牌,在唱法上吸收了新歌剧的方法。”在第4页写道:“《祥林嫂》一剧初排1949年,唱腔也是由我编好,琴师张其祥同志伴奏。1953年重排,改由琴师徐文华和我合作了,在唱腔方面又有所丰富加工,但主要唱段没有改动。多少年来在边演边改中成为现在的唱段,应该说可以算是‘定稿了’。”
张茂生又向记者提供了几份北京市版权局发给他父亲的作品登记证,证书上印着:评剧《刘巧儿》中“小桥送线”“桑园”;《艺海深仇》“不自由我宁一死也不把头低”;《张羽煮海》“定情”“黑石牢”;《祥林嫂》选段和《拜月记》的主要唱段“拜月”。著作权人:张其祥。

“新凤霞当时没时间创作唱腔”

今年已85岁的张其祥,16岁开始学京胡,曾为京剧名旦赵晓岚担任过琴师。后来被“评剧皇后”白玉霜的艺术魅力迷住了,走上了评剧艺术之路。1949年秋天,张其祥应邀从天津来到北京担任新凤霞的琴师。张其祥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都在凤鸣剧社,新戏里的唱腔、音乐一般都是由琴师创作的。尤其我们当时是民营剧团,每天日夜两场戏,星期天要演三场,新戏只能在散了夜戏以后排练。当时,包括新凤霞在内的很多艺人又都不识字,所以他们没有能力、也根本没有时间去创作唱腔。这种由琴师和乐队创作新戏唱腔、音乐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张其祥还说,不仅是在评剧界,包括京剧界和其他兄弟剧种中,类似的问题也常有发生,多数人会认为那些名演员的唱腔是演唱者自己创作的,“如今,除了少数戏曲圈儿里的人和还健在的老艺术家,那些名家的唱腔是由谁创作的很少有人清楚。虽然这是人们认知上的一个误区,但这样剥夺了原创人的权利,歪曲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史。”

花砚茹:是张其祥创作的

因为当年参与《祥林嫂》、《刘巧儿》、《艺海深仇》创作的老艺术家,大多已经相继去世或重病在身,记者只采访到了中国评剧院的花砚茹。花砚茹表示非常愿意做个人证:“那些唱腔是张其祥创作的,那时候我比新凤霞要早到天桥的万胜轩。新凤霞刚从天津来北京时名气还不是特别大,我们都是亲眼看见,张其祥一边唱一拉着琴教新凤霞。后来我们也看到了那本书中有些不准确的东西,但是因为新凤霞人已经去世了,所以也没人再去纠这些事。”

不想打官司,只希望署名

张其祥说:“其实这种事情已经发生好几次了,1956年长影拍的评剧艺术片《刘巧儿》,字幕上打出的音乐唱腔设计就没有我的名字,后来我儿子找到评剧院才给更正的。近年来,在一些新凤霞主演剧目VCD上,我也看到过音乐唱腔设计印的是‘新凤霞’。”对此,张其祥表示,他并不想打官司,但是事实必须澄清,“我们毕竟合作了多年,是有感情的。现在她已经去世了,我也不想打这个官司。现在提出这件事,只是希望以后各评剧院团和音像公司,在演出这些戏或者出版发行这些戏的音像制品时,请尊重我的署名权,仅此而已。”

吴霜:妈妈参与了创作;光碟与我们无关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新凤霞的女儿吴霜,请她谈谈对此事的看法,她告诉记者:“此前张其祥也和我交涉过这个问题。其实我妈妈是属于那种能创作唱腔的演员,但只是不识谱。我妈妈和我爸爸结婚后,我爸爸也试图找人教我妈识谱,但我妈就是学不会,所以这也成了我们家的一个笑话。我了解我妈妈,她绝对是那种在业务上有自己主见的人,我妈生前也跟我说过,好多音乐唱腔都是她自己先哼出来,再让琴师帮助记下来的。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那些唱腔应该是共同创作的。而且很多唱腔是在舞台实践中,经过不断修改、磨合才定型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现在她已经去世了,所以什么都不好说了。”
至于张其祥先生提出的有关音像制品上音乐唱腔的署名问题,吴霜表示:“我们家人从来没有给我母亲出过任何光碟,市面上的光碟都不是经过我们授权发行的,印了些什么也从来没人让我们过过目。”(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