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都市评剧票友邀请赛”综述
李晓林
印象中与评剧已经久违了。站在北京八一剧场里,看着满场的座无虚席,听着满耳的珠圆玉润,心里的奇怪与《花为媒》中的张五可差不多,只不过她的奇怪是:你长得这么好看,那王俊卿怎么就不要你呢?我的奇怪却是:评剧这么好听,这两年怎么就没了动静呢?
于是请教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让人钦敬的是,马泰没有把这两年评剧的不景气归咎于客观环境,比如“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方式不再单一”或是“受流行文化的冲击”等等,他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内省——近年来评剧界几乎没什么有影响的新剧目推出,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也似乎没什么建树。在与来京参加“全国都市评剧票友邀请赛”的各地票友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也都表示,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评剧团在当地普遍存在生存问题,许多剧团都已解散,像河北大厂这样的团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在古文月之后,大概就没有什么评剧演员的名字是他们所熟知的了。
尽管如此,起源于河北唐山地区的评剧仍然是中国北方戏曲的大剧种。由于它曲调活泼自然,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在广大北方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01年,北京群众艺术馆举办了首届北京市评剧票友大赛,100多名评剧爱好者参加了比赛。此后,全市的群众性评剧票友活动不断升温,2002年5月,北京群众艺术馆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评剧票房,评剧票友们自己出资,自己搞演出,5元一场的演出时常座无虚席。马泰、刘萍、戴月琴、李惟铨等评剧名家十分关注评剧票房活动,经常亲临指导。为提高业余评剧爱好者的水平,北京群艺馆与中国评剧院又于今年10月3日共同成立了北京评剧票友联谊会,邀请专业编导和演员指导每周的票友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评剧同样有着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夺印》等剧目至今脍炙人口。于是,在中国文化报社、北京群众艺术馆和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2003全国都市评剧票友邀请赛”作为海淀中关村艺术节的一个新内容被确定了下来,并且得到了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和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
此次邀请赛历时4个月,人数多、行当全、流派各异、水平较高是本次大赛的鲜明特点。参赛人员包括退休干部、教师、公务员、个体户、农民、学生、普通职工、自由职业者等,他们对评剧艺术的执著、热情和积极参与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6省市有近千名票友踊跃报名参加了初赛,有11个城市派出代表队参赛。据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李春盛介绍,该省为此专门举办了选拔赛,因为各地票友的热情极高,在确定进京参赛人员的时候还真是伤了不少脑筋,他们也成为6省市中参赛人员最多的省份。
11月26日至28日,参加邀请赛的38名选手和京城千余名评剧爱好者一起过了一把评剧瘾。26日中午,离开幕式还有一个小时,八一剧场的门前已经聚集了众多的票友,他们表现出的热情就连主办单位也始料未及。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观众表现出了相当高的鉴赏水准,不管是演唱当中的鼓掌叫好,还是演出间隙的点评,都让人认识到评剧确实有着一大批懂行且热情的爱好者,只是他们能够欣赏评剧的机会太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邀请赛给了他们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使人们重新关注评剧的生存状态。其实,传统艺术并非没有市场,也许症结还在于我们自身做的还不够。
11月28日晚,本次邀请赛的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星光演播厅举行,评剧表演艺术家和票友们会聚一堂,同台演出,给大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当然,这个句号只属于这次比赛,北京群众艺术馆馆长张莞尔表示,他们将把都市地方戏曲艺术的比赛作为该馆的一个品牌项目做下去,为广大的戏曲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