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和17日,由沈阳评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该剧是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为数不多的评剧之一。《我那呼兰河》虽然是在分会场演出,但仍有一些观众兴致勃勃地从广州等地赶来看戏。在两天的演出中,共有3000多名观众观看了《我那呼兰河》。

南方观众热评北方评剧

东莞玉兰大剧院是一座宛如水晶盒的玻璃建筑,5月16日和17日晚,在这座现代剧场里上演的传统戏曲令观众惊艳不已。剧场里座无虚席,观众们相当入戏,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评剧《我那呼兰河》根据著名作家萧红的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呼兰河畔,劳苦大众受奴役、受压迫,民不聊生的悲惨遭遇,展现了东北民众面对日寇入侵,誓死保卫家乡的故事。

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剧场大厅采访了几位当地观众,请他们谈谈感受。观众吴先生表示,与南方剧种婉约柔美的唱腔不同,北方的评剧唱腔高亢嘹亮。以前他也曾看过评剧演出,但《我那呼兰河》与传统评剧并不一样,音乐舞美感觉都很现代。与吴先生不同,大多数当地观众此前从未观赏过评剧,但他们纷纷表示很喜欢评剧 《我那呼兰河》。通过观看演出,当地观众显然对北方的评剧艺术以及沈阳评剧院加深了了解。记者注意到,在演出前后,有许多观众围在剧场前厅的展板前,仔细阅读《我那呼兰河》的剧情介绍以及沈阳评剧院简介。观众陈女士是一位戏迷,她告诉记者:“平时我们看广东的地方戏粤剧看得比较多,但评剧是北方的一个大剧种,很少有机会看到,所以想来看看,但没想到评剧的唱腔如此富有特色。这部《我那呼兰河》不仅唱腔美,舞台设计也很美,很震撼!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看评剧。 ”一位大学生观众则是由于喜爱萧红的作品,前来观看评剧《我那呼兰河》,她认为该剧文学性很强,语言有个性有魅力。虽然这位大学生观众不是戏迷,但同样被该剧深深吸引。

主创解读《我那呼兰河》为何好听好看

《我那呼兰河》导演查明哲接受采访时表示,《我那呼兰河》的确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评剧,而是一部融合戏曲、歌剧、话剧表现手段与艺术元素的综合性很强的当代戏剧作品。该剧的舞台呈现丰富多彩,舞美设计的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舞台调度强化了戏剧性,整部剧的风格恢弘大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该剧领衔主演冯玉萍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她不仅唱腔纯正优美,而且富有舞台表演经验,还曾学习过话剧表演。冯玉萍的精彩表演为这部戏增色不少。当然,浓郁的东北风格也是《我那呼兰河》的一大看点。主演冯玉萍认为,《我那呼兰河》从原小说到剧本乃至舞台呈现都保留着地地道道的东北风格。无论是东北观众还是东北之外的观众,都会被这种强烈的艺术风格所吸引,进而全神贯注地欣赏完全剧。

《我那呼兰河》的作曲、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徐占海介绍说,该剧在现代评剧的音乐创作方面进行了一次多元化的尝试,这种尝试拉近了当代观众与传统戏曲之间的距离。该剧摈弃了以往评剧在人物唱腔上固有的传统程式,而是选用了戏曲中的一些经典音调进行重新整合,然后用主题贯穿的方式来塑造剧中人物。人物所属的音乐主题随着剧情发展变化而变化。戏曲如果能够做到使剧中人物既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又符合现代舞台艺术对于人物性格整体性的要求,必然能吸引更多的当代观众。

此外,为了增强《我那呼兰河》的戏剧张力,还大胆采用了现代电影艺术对于场景音乐的处理手法。同时,运用了交响音乐的创作思维,将器乐化手段带入该剧展现矛盾冲突的诸多场面之中,以此来丰富评剧的表现力。(记者 王臻青)

(摘自 《辽宁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