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青年是在“革命样板戏”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那真叫做“人人都爱听,段段都会唱,道白随口出,一字不差样”。上初中时,我曾在学校文艺宣传队排练演出过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

真正让我喜欢上评剧是1979年,那时我正在天津体育学院读大二。学院篮球系的同学马淑萍邀我去看评剧《杜十娘》,后来得知剧中杜十娘扮演者著名评剧演员马淑华就是她姐。剧中那高亢激昂的唱腔、精辟美妙的唱词、委婉曲折的剧情让我如痴如醉。正是从那时起注定了我与评剧的不解之缘。

那时每天下午5点,天津广播电台有15分钟的评剧专题节目。我是每天必听,评剧磁带必买,对评剧的热爱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也学会了几段唱腔。

200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在杨柳青广场遛弯,边走边小声唱着。突然一个老同志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唱得不错呀!”

这时我自觉失态,便红着脸说:“让您见笑了,我只是随便哼一下。”

老同志说:“你明天去一趟杨柳青文化站的评剧团吧!”

说心里话,“演员”这个形象在我心里很高尚,是高不可攀的。以前我就看过评剧团的许多次演出,很是羡慕那些在台上演唱的评剧演员们。

虽然有些不好意思,转天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来到了文化站。评剧团的成员正在排练,我就站在门外听。当我正听得入神时,突然有人喊我:“进来吧!”进去后他们说:“老高跟我们说了你今天要来。”原来在广场跟我打招呼的是京剧团的琴师高老师。在我进入评剧团5年后,高老师也加入了评剧团。

后来天津组织了首次天津评剧票友大赛,在刘炳芬老师和琴师魏川亭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参加了比赛,并有幸获得了铜奖。从此也更加激发了我对评剧的热爱。

有一段时间里,评剧团没有司鼓。我想尝试着练习,暗下决心填补这一空缺,便买来《戏曲打击乐》书籍及磁带,反复听、反复看,自学、摸索。那段时间,我看电视也练、坐车也练、上班也练,几近癫狂,常被人耻笑。起初坐在鼓前和乐队伴奏时,琴师们都皱着眉头。那意思是没你还好,有你更乱。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练。

经过几年的学习、摸索和苦练,我已能和乐队演出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拜一位专业鼓师为师,能够系统、正规地学习评剧武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几年的业余评剧生涯,使我受益匪浅。在增知识、长见识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性活动。比如经常在石家大院为游客们演出,在每年区里组织的消夏晚会演出,义务慰问养老院的孤寡老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