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5月11日电 齐市第一部进京演出的评剧《八女颂》
1960年4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汇演。齐齐哈尔市评剧团被指定代表黑龙江省去参加演出《八女颂》,把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革命史再现在戏曲舞台上。
《八女颂》由我省著名戏剧家(一级编剧)郭大彬创作,靳雷为《八女颂》作曲。 《八女颂》取材于东北抗日联军中“八女投江”这一悲壮的革命故事。1958年,郭大彬深入到东满地区,采访了老抗联、老军烈属,到东北烈士馆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徜徉在牡丹江边,他仿佛又回到了弥漫着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漫步在乌斯浑江畔,神威震四方的巾帼英雄,抗联五军的八位女战士的形象在他心中活生生的跃动,使他激动不已。怀着难以抑制的激情,他奋笔写出了大型现代戏《八女颂》。
故事大意是:“抗联”为配合全国的抗日斗争,决定渡过牡丹江西征,而日本侵略者准备集中兵力向山海关内进军,因受“抗联”牵制,决定先消灭“抗联”。在这种形势下,八位女英雄担负了掩护“抗联”渡江的重任,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八位女战士为了牵制日本侵略军的兵力,保证抗联某大队顺利渡过西征,和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在前有敌军,后有江水,子弹用尽的情况下,她们毅然跳入江中,涉水渡江,不幸在江中以身殉国。
剧本对女指导员冷云的机智果断、安大姐的老练稳重、郭慧琴的单纯勇敢的性格描写较为成功。该剧在处理战争题材方面,在描写敌强我弱的战争的残酷性、艰苦性方面,较好地把握了尺度,并在人物描写上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该剧加工了一年半,修改十余次,上演百余场,成为当年评剧团的重点节目,当时全体演职人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把《八女颂》送到北京去。
1960年4月13日,汇演大会在北京人民剧场开幕了,这次汇演包括了六个剧种的十个剧院(团),都是国家一流水平,拥有许多著名演员、艺术专家,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4月22日晚,开演的铃声响后,舞台侧面出现齐齐哈尔评剧团演出的《八女颂》的幻灯字幕,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随着雄壮的开幕曲,大幕慢慢升起,演出开始了。观众逐渐被龙江的乡土风貌和抗日联军的革命历史故事紧紧的吸引住了,台上台下出现了统一的情感节奏。演到《智斗刘黑脸,誓夺渡江船》等几场的时候,观众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剧终时,观众更以三次经久不息的掌声表示对演出的赞赏。随后,以文化部齐燕铭副部长为首,田汉、吕骥、马彦祥等许多首长、艺术家、名演员到后台来慰问全体演职员,并在一起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还拍了彩色剧照。4月29日汇演大会结束了,评剧团却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汇演大会把《八女颂》推荐到国务院去演出,还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呢?4月30日下午,一辆普通的汽车把大家载入了中南海,到了国务院礼堂,许多中央首长热情的观看了演出并鼓掌致谢。汇演大会和首都观众,肯定了《八女颂》剧本,表扬了唱腔音乐的革新,赞美了演员的整个艺术体现。
此后,《八女颂》又被文化部选派到山东、江苏、浙江等九省市巡回演出四个月。全国近20个省市地方戏剧团,都抢着对《八女颂》进行移植演出。我省出版社又很快出版了这个剧本,并被收入了《全国地方戏曲集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