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圆牵动全球戏迷心 关键词:骨髓难觅
从查出病情至今,陆地圆在医院已经呆了近一年时间。本周一,连续几天发烧40℃的地圆第一次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经过4天的抢救,地圆又一次顽强地“挺”了过来。地圆的父亲陆学说:“这段时间心都被提到了嗓子眼,还好地圆非常坚强,其实还是要感谢那些一直关心地圆的好心人,是他们给了地圆生活的勇气!”
今年1月份,那个曾被誉为京剧“四小须生”之一的“天才小子”陆地圆,在自己即将17岁生日之际,被确诊患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我们信报《梨园周刊》马上提议发起“捐助陆地圆爱心演出”,得到陆地圆的母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积极响应。那场演出北京的戏迷们在寒风中啃着自己带的馒头,赶到现场捐款。从那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寄到了信报、寄到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寄到了陆地圆在昆明的家里。几个月里,仅在国内就为陆地圆募捐到10多万元。云南文化艺术界也为陆地圆举办了义演。
一年来,几乎每周信报都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关注陆地圆的电话。住在北京的日本友人末永麻子,近一年来每周一个电话询问地圆的病情。末永麻子远在日本的朋友还在当地成立了“支援陆地圆会”,把募集到的善款汇到了昆明。在法国,《欧洲时报》全文转载了《信报》的报道;美国、加拿大的读者打来电话表示要帮助陆地圆治疗。
顺利地接受了第8个疗程的化疗后,陆地圆因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配型,医生建议为他做自体骨髓移植手术,以争取到更长的时间寻找与他相匹配的骨髓。陆地圆的父亲将陆地圆的骨髓高分辨配型资料贴在了网上,期盼着通过互联网能找到完全符合配型的骨髓。
花淑兰、胡沙、高美芬、蔡瑶铣逝世 关键词:留下遗产
2005年的时光带走了好几位为中国戏曲做出过卓越贡献和深受观众爱戴的老艺术家——评剧剧作家胡沙、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京剧活动家高美芬、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他们的相继离去,给观众、也给戏曲界留下了深深的悲痛。
她留下的花派群星闪烁
3月30日,76岁的评剧泰斗花淑兰在沈阳第四人民医院病逝,留下了《茶瓶计》、《黛诺》、《谢瑶环》、《牧羊圈》、《小女婿》,留下了在高音区绕行、跳荡的花派花腔,留下了近50名弟子,留下了数不清的花派评剧迷。
“我们携手54年,《艺术星座花淑兰》是送给花淑兰最后的一件礼物。这本书的书名形象地把花淑兰比做星座是很恰当的,因为星座不是一颗星星发光,而是在一颗恒星周围还有璀璨的群星,她的学生们现在已经像群星一样闪闪发光了。”花淑兰的老伴王景山聊起花淑兰时激动地说,“这本书今年5月份已经出版了,书里记录了她70多年的艺术历程,讲述了她是怎么从一个挖野菜充饥的苦孩子变成了大艺术家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这本书没有赶在她去世前让她看到。”
当你这个周末在中国评剧大剧院看到花淑兰的老朋友筱俊亭老人站在舞台上演唱时,会不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同在沈阳舞台上红火了半个多世纪的另一位老人花淑兰呢?也许在那一瞬间,你会不由得在心里默默地祝愿筱俊亭老人健康长寿。
他留下的名作与评剧长存
评剧《小二黑结婚》、《祥林嫂》、《春香传》、《三里湾》、《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向阳商店》、《夺印》、《阮文追》、《高山下的花环》……这些脍炙人口、已经迷倒过几代评剧观众的名剧,都是由原中国评剧院院长胡沙编导的。今年4月6日,这位给后人留下了那么多好戏的著名剧作家、著名导演,永远离开了评剧和戏迷,只留下了他那些还将再吸引一代代观众的剧作。胡沙的儿女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海南。
从今天往后的10天里,在中国评剧院庆祝建院10周年的演出中,我们将再一次感受到胡沙剧作的魅力,也再一次因此而唤起我们对他的怀念。
她留下的天蟾永无寂寞
今年5月31日去世的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总经理、上海天蟾演出公司总经理高美芬,才刚刚56岁。说起天蟾,说起逸夫舞台,说起近10年来上海戏曲市场、尤其是京剧市场的红红火火,人们都会想起高美芬。是她的努力使上海的逸夫舞台繁荣了起来,是她打造出了天蟾逸夫舞台这块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牌子。
《风雨送春》——纪念袁滨忠沪剧演唱会、辞旧迎新评弹流派演唱会、《乾旦坤生女花脸联袂同台迎新年》、新年越剧汇演明星反串专场……逸夫舞台又要大大地热闹一番了,也许人们会见景生情,不由得想起了高美芬。
她留下的学生像她一样执著
2004年12月,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从艺50周年的专场演出为寒风中的北方昆曲带来了一阵暖意。整整一年过去了,昆曲自身并未摆脱颓势,却又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捍卫者。上个月的最后一天,蔡瑶铣带着遗憾和不甘走了。临终前不久,她还在为“我们昆曲在这么繁华的北京连个像样的演出场所都没有”而疾呼、而呐喊、而揪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北方昆曲旦角艺术的代表人物,蔡瑶铣在她的同事心里留下的是随和大度;在她的学生和晚辈心里留下的是慈爱认真;在她的观众心里留下的是美——幽婉含蓄、清丽动人的美,典雅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美。她走了,留下了《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血溅美人图》……留下了一批坚守在昆剧舞台上的学生,还留下了随时可以细细读来、细细品味的《走进牡丹亭》一书。
第22届梅花奖里有四位重伤员 关键词:梅花基金
今年11月份,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在宁波举行,25位获奖演员中,两位“二度梅”都是戏曲演员——天津京剧院的王平和苏州昆剧院的王芳;首次获得梅花奖的23人中,戏曲演员占了16人。在这18位戏曲演员里,重伤员就有4位——柯军手臂骨折、刘薇手腕骨折、陈飞脚骨粉碎性骨折、王芳脚踝移位,还不算那些轻伤的。多年来,获“二度梅”的多是他们,受伤的多是他们,在各届获奖人数的比例方面也始终占绝对优势。中国的戏曲演员们是舞台艺术各门类中收入最少的一群人,是伤病最多的一群人,是对民族艺术贡献最大的一群人,更是最为执著、坚韧的一群人。看,在本届梅花奖颁奖晚会后,那四位重伤员并没有居功,他们带着伤跟其他获奖演员一起下到基层,坚持为普通百姓和边防战士演出,怎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从下届起,一年一度的梅花奖将改为两年一评。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表示,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梅花奖基金,用于支持民族戏剧的创作和推广。看看我们梅花奖演员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为这个基金的建立出把子力吗?(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