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三月三十日。三年前的今天,花淑兰永远离开了人世,离开了热爱花派艺术的戏迷朋友们。清风细雨诉说着无尽的离愁,思念伴我回忆起天堂中的花淑兰。

现代中国评剧,长期活跃着一批为之奋斗的一代评剧名家,花淑兰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在近7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她开创了评剧花(淑兰)派艺术,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财富,她还为评剧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在评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与鲜灵霞、小白玉霜、新凤霞相比,花淑兰从八岁起学戏始,直到生命的尽头,一直驰骋在评剧艺术天地中。她的《茶瓶计》、《谢瑶环》、《半把剪刀》、《黛诺》、《牧羊卷》、《梅香》、《相思树》、《霓虹灯下的哨兵》、《琼花》、《三节烈》等都是评剧艺术的珍品,至今还广为流传。她与鲜灵霞、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筱俊亭并称为六大名旦。她以高度的责任感,为评剧培养了众多评剧演员,其中,大多数是剧团的主演,是国家一、二级演员。直到晚年,她还呕心沥血,办起了花淑兰艺术学校,培养了一批评剧事业的接班人。人们之所以怀念她,不仅仅因她是评剧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还因为她是一位慈善家,心中想着国家,还想着那些需要帮助和救济的人们。98年的大洪水,她从工资收入中,捐出1万元人民币。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我怀念她,不单单因为她是我的老师,更因为她让我懂得了中国评剧的博大精深。每到早春时节,我都要给她献上一束鲜花,以此祭慰天堂中的花淑兰。

花淑兰一生都献给了评剧事业。自幼随母亲学戏,到处演唱,小小的年纪就饱尝了人间的冷暖。那时演戏真苦,即使寒冬腊月登台,也是单衣单裤,有时还要饿着肚子。聪明好学的花淑兰不放过每一次宝贵的登台机会,虚心向每一位前辈学艺,因此,她进步很快。尤其是拜评剧创始人之一的刘子西先生为师后,她的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在近70年的舞台生涯中,她始终保持着高水准的演唱水平,即便晚年,她还是原腔原调,依然是那样的高、亮、甜、脆。

花淑兰成名于北京天桥,那时她才16岁。她以《保龙山》一举成名,一夜间轰动北京城,创造了那时的一个神话。在这出戏里,她前饰沈冰洁,以唱功见长,后饰鲍彩文,以武功取胜。那时,还未听说有哪位评剧女演员会武功的,可花淑兰就做到了,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花淑兰就红了。可是,在那个年代,演员红了,生活也并未得到多大改善,随之而来的事恶霸和流氓的滋事和挑衅,花淑兰顽强地在评剧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的命运。

真正使花淑兰艺术获得重生是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她和筱俊亭、张艳云一道加入了锦州评剧院,并担任三团团长。花淑兰的名字传遍全国,始于1953年的东北地区戏曲汇演。花淑兰以一出《茶瓶计》一炮打响,获得了优秀演员称好。这出戏被国家录音,录了唱片。《茶瓶计》也成了花淑兰的代名词,只要人们提起茶瓶计,首先想到的就是花淑兰。在这里,她演出了《相思树》、《母女俩》、《红楼梦》等戏,成为全国深受戏迷喜欢的评剧演员。

1954年,随着大区的调整,花淑兰随团加入了辽宁评剧二团,仍然和筱俊亭一起合作。那时,她长期在北市场大戏院演出,有时一连演出几个月。她的美妙歌喉,动人演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注意,只要她演出,必定满座。花淑兰还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她演出的剧目有《茶瓶计》、《相思树》、《志愿军的未婚妻》等,伴着隆隆炮声,她的高超技艺也传遍了战场上。

那时,花淑兰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真正令花派艺术光大是她随团并入沈阳评剧院后。她的很多戏都成了评剧乃至中国戏曲的瑰宝。如,《谢瑶环》、《黛诺》、《半把剪刀》、《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都成为花派的保留剧目。至今久演不衰。

花淑兰不仅古装戏演得好,就是在现代戏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新凤霞、韩少云、筱俊亭一样,为评剧的现代戏做出了杰出贡献。

提起花(淑兰)派的艺术风格,人们自然就想到花淑兰的高腔。花淑兰的唱腔以刚见长,但以柔贯穿其中。她的柔软、细腻、脆亮、甜美,非一般演员所能及,就是评剧大家,也从她的唱腔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花淑兰的演唱突出表现在高腔、疙瘩腔、滑音、装饰音的运用上,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花腔在高音区行绕,听起来坚实有力,又华丽跳荡,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高亢是花派的特点之一。花派的音域宽,可达15度,还经常采用高跳8度下降4度的唱法,因此听力来别有风味。甜美是花派的另一特点。她的所有唱腔,无论是高遏行云,还是低逐流水,都完美体现了甜美的风格,听起来盛声情并茂。花派的特点还有脆亮。一般而言,演员唱得高,就不会脆。可花淑兰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即使在高音中,处处透出脆亮。在剧场里,无论在前排,还是在最后排,人们听花淑兰的演唱跟本不用看字幕,她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那样清晰。花腔是花淑兰的拿手好戏,更是花派的精髓所在。难怪评剧剧作家胡沙赞扬说,花淑兰是评剧的戏剧女高音,同时还是花腔女高音,她用美妙的女高音创造了评剧的花派艺术。

以《茶瓶计》为例谈谈花派的艺术风格。《茶瓶计》是评剧一出老戏,过去经常作为帽戏演出,自从花淑兰改革后,成了一出大轴戏了,也成了花派名剧了。它讲述了宋代,家住泗水县的原户部尚书之子单宝童因家遭大火而丧父家毁,无奈携带衫襟合同到洛阳岳父的家中投亲。工部侍郎龚孝与其妻王氏嫌贫爱富,意欲悔婚。王氏趁龚孝奉旨外出之际撕毁合同,并将单宝童押至马棚吊打逼其退婚。其女龚秀英不愿又无力抗争,幸得丫环春红相助,定下摔瓶之计,以此为由主仆追打至马棚,借机求情,王氏不允。春红又趁势说动在场的王氏之弟王洪贵,使单宝童得以暂时脱身。当王洪贵得知王氏退婚是想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时后悔莫及,连忙追杀。春红机智地骗过王洪贵,赠银给单宝童助他去开封包公那里告状。

这出戏的精彩部分是《报喜》和《窥婿》两场戏。花淑兰从人物性格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符合人物的唱腔并配以恰到好处的表演动作,令人物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地表现了一个机灵活泼的小丫环的形象。唱腔华丽,处处展现小丫环的可爱之处,表演上,更是无懈可击。圆场功、手绢功活脱脱表现的就是一个机灵的丫环。每当演到“吐沫润湿窗棂纸,捅一个小窟窿,不圆又不方,似那个木匠单吊线”时,她以逼真的舞台动作配合唱腔,戏迷必定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报喜》中。花淑兰以花派特有的圆场功及诙谐调皮的开玩笑始登场,继之以华美的高腔述说渴望小姐早日见到未婚公子的感情,接着又带大门不出二门也不迈的小姐偷看未婚夫。整段唱腔连贯流畅,舒展而大方,生动展现了花派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和花淑兰学过几出小生和老生戏,想起来,那是很久的事了。和花淑兰老师结成忘年交后,我也产生了学戏的念头。不过,由于先天条件不好,所以没敢和花老师提起。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斗胆提出了学戏的愿望,没曾想花淑兰答应了我的请求。她知道我的嗓子不好,学起来要费功夫。花淑兰老师非常耐心,从人物性格出发,向我讲解人物唱腔的要点,手把手教我唱功,让我很快就学会了《茶瓶计》、《牧羊卷》里小生和老生的唱腔,至今我还是不忘老师教戏的场面。其实,花老师教戏迷唱戏不止我一人,她很热心地指导很多上门求教的戏迷学戏,直到她满意为止。据我所知。目前的几次评剧票友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均为学唱花派戏的,由此可见,花派艺术深受戏迷喜爱,花派艺术在评剧演员和戏迷身上得到了传承。

我知道,花淑兰老师教给我的何止是评剧,她分明是把一颗热爱中国评剧的心传授给了我以及和我一样的那些戏迷们。每当唱起她教给我的戏,我就想起了可亲可爱的花淑兰老师。愿花淑兰老师在天国中平安愉快,这是我的真诚祝愿。

于加拿大 2008.3.30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