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洪派艺术家洪影先生感叹70年戏剧人生、诉说振兴评剧的心愿

到2007年,评剧洪派艺术家洪影先生从艺整整70年,唐山市宣传部和市文联以及评剧洪派艺术学会都惦记着为先生举办一场纪念演出。经过半年多的筹备,这场大戏终于在10月底和唐山观众见面。

10月25日晚7时30分,拥有1000坐席的燕山影剧院座无虚席,“评剧洪派创始人洪影从艺70周年名家演唱会”在这里举行。洪派戏迷和评剧票友争相通过各种办法拿到现场演唱会的票,直至开演,依然有很多没有票的“粉丝”等在剧院门口,希望能再次聆听这位洪派创始人的演唱。

78岁的洪影身着大红披肩走上舞台,她精神矍铄,频频颔首,台下立即回应以热烈的掌声。“我从艺70年,一生钟爱评戏,最亲近的就是家乡的戏迷朋友……唱了70年,我还没有唱够啊。”整台晚会历时2个半小时,洪影演出了《刘伶醉酒》、《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其高亢婉转的唱腔划破夜空,时而低沉,时而激越,充满感情,催人泪下,刘伶的豪爽大度、梁山伯的风流倜傥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依然不减当年的风韵。

演唱会结束已是夜间10点半,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争相与洪先生合影留念。

11月4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位70年献身评剧艺术的女小生。

唱了70年戏,没唱够

记者:您8岁学戏,当时是怎样走上戏剧道路的?

洪影:我1930年生在滦县,父亲是满族。从小跟我母亲听戏,回家来就自己模仿,而且听了就会唱。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当年爸爸不允许我学戏,甚至拿藤条打我,最后还没有拗过我(开怀大笑)。

我8岁随金百灵学戏、9岁与赵月生学京剧老生、师从刘玉林改学京剧小花脸,22岁开始改唱评剧,一直唱了70多年,还是没唱够!儿时学戏,只是停留在满足女孩子爱美、挣钱多的虚荣心上,后来入了门才知道,这是我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记者:您22岁改唱评剧,一炮而红,是怎样从京剧转到评剧上来的?

洪影:1952年,我在唐山胜利剧社工作,剧团既演评剧,也演京剧,我当时在京剧中反串生角。1952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临时“钻锅”,救场演出评剧《刘翠屏哭井》中的小生,(“钻锅”行业用语,就是临时代替唱主角。记者注。)竟一举成功,从此改演了评剧。

记者:说说当年您最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盛况?

洪影:1952年,我在唐山小山的天鹅大戏院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时剧场正在放映越剧电影,剧场经理怕上座率受到影响,开始还捏了一把汗。没有想到的是,来看戏的很多戏迷举着菜饽饽,场场不落,后来票友们包了场,竟没有零售票。《梁山伯与祝英台》连续演出40多场,场场爆满,20多天的演出结束后,剧场还要求续演,这是我唱红的第一出评剧。也是从那时起,有了很多钟爱我的戏迷。

以后我们团又多次到小山演出,小山那群最有名的观众??老头队还送我一幅锦旗“洪影的唱钻山越涧”。观众对评剧的痴迷,让我这几十年每次回忆起来,都很感慨。

扎根冀东独成一派

记者:洪派何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洪派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洪影:我21岁进唐山专区胜利剧社唱京剧,那时,评剧还没有发展得这么好,剧本视野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故事,而且以旦角为主。有句行话叫“要吃饭,一窝旦”,旦角挑大梁。

我对当时的评剧状态很不满意,为什么京剧里有很多男人的大戏,而评剧没有呢?如果没有生戏,这个剧种怎么能发展下去?正在这个时候,团里鼓励我们说,现在评剧还没有完全成形,可以大胆地实践和摸索。我听了后特别兴奋,立即投入到评剧生角的表演中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