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在获得“文华大奖表演奖”之后,曾被记者追问“是什么让你在评剧的舞台上执著了37年?”冯玉萍笑着说了两个字:掌声。这是一种怎样的支持啊?冯玉萍说无法形容,就像是你们沈阳晚报和它的读者,相互之间是一种默契,是双方的。作为沈阳晚报的形象大使,冯玉萍说她非常在意这种默契,默契是一种莫名的动力之源。

“晚报有一种家人的亲切感”

生活中的冯玉萍几乎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家里和剧院。作为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偶尔的逛街也只局限在中街、卓展一两个地方。在家里,她除了做做家务,逗逗自己喜欢的宠物狗,大把的时间都用在观赏经典影片上了,她希望从中找到表演的新境界,在《我那呼兰河》中,她的表演与此分不开。冯玉萍说她喜欢这种潜移默化的安静,乐此不疲。在单位,排戏的间隙,她喜欢坐在办公室里翻看沈阳晚报,这也是多年的习惯了。冯玉萍说,沈阳晚报对于沈阳评剧的支持那是有目共睹的。她清楚地记得以前自己的恩师花淑兰先生在世的时候,沈阳晚报每年都会大篇幅的报道韩、花、筱的新闻,向戏迷们介绍她们的境况,有一种家人的亲切感,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非常喜欢看沈阳晚报。

冯玉萍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自己逐渐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第一篇关于她的艺术动态的文章就是在沈阳晚报刊登的,她清楚地记得那位记者叫王传章。后来,她获得一度梅、二度梅以及各种奖项,沈阳晚报都会非常及时准确地做报道。冯玉萍坦言,沈阳晚报可以说是记录了她艺术生涯的成长与辉煌,就像亲人一样始终陪在身边,所以她非常感激沈阳晚报,感激晚报的读者那么关注她,支持她。相比之下,她作为沈阳晚报的形象大使却并没有为晚报做什么事情,她希望今后能更多地参与到晚报的公益事业中来,为社会也为身边的人多做点事情。

“期待创作时代的领军之作”

沈阳评剧院作为全国评剧界的领军院团之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领军之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小女婿》让其声名远播,也奠定了沈阳评剧在全国的地位;八十年代,《风流寡妇》轰动评剧界;九十年代《山里人家》、《疙瘩屯》两部戏也让评剧界连连称奇,冯玉萍拿下“二度梅”也在中国评剧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进入新世纪后,沈阳评剧院在酝酿着又一部领军之作。身为沈阳评剧院副院长的冯玉萍一直在思考着这个课题。当决定排演《我那呼兰河》后,她敏感地意识到,《我那呼兰河》有望扛起领军之作的重任。“它集中了成为精品的诸多元素。首先有一流的剧本,黄伟英创作的剧本曾获得中国剧本创作‘曹禺奖’,并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同时,有一流的创作团队,从导演到舞美再到服装都是顶尖人才。如果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领军之作,我期待着《我那呼兰河》能担此重任。”

其实,一贯低调谦虚的冯玉萍漏说了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她自己。由“二度梅”获得者担纲《呼兰河》女一号,也奠定了该戏成为精品的基础。当《我那呼兰河》拿下“文华大奖”时,冯玉萍不但树立了自己演艺事业上的又一座高峰,同时也让沈阳评剧院扛起了中国评剧复兴的大旗。这一次,冯玉萍感觉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但是面对观众那一次次热情的掌声,冯玉萍说一切都值了。

“每个形象都是一次人生体验”

放下“文华大奖”沉甸甸的奖杯,虽然“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等目标还要一个个攻克,但是冯玉萍的目光已经瞄向了未来。她说,中国评剧复兴的大旗刚刚扛起,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几位女性人物的形象却一直在她脑海里闪烁,让她无法自拔。从武则天到孝庄皇后,从潘金莲到繁漪,冯玉萍说这些在生活中无法去体会的人物,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够有更大的想像的空间,她希望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一个新的舞台突破口,去再一次挑战艺术高峰,挑战新的人生。冯玉萍坦言,自己每塑造一个形象就是一次宝贵的人生体验,虽然充满了诸多的波折与困苦,但却似乎是一种宿命。让她高兴的是,有沈阳晚报的读者和无数的观众在支持着她,她希望听到一次又一次的掌声,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记者 盖云飞)

(摘自 《沈阳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