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搞戏的都要“戏比天大”

中国评剧院的上上下下对该向常香玉学什么,每个人都讲述了自己的不同角度。但共通的是,他们都认为,应该学习常香玉的爱国主义精神,“戏比天大”的职业责任感和观众第一的服务态度。记者着重采访了与常香玉有过一点点接触的老导演张玮和该院院长吴一平。

常香玉爱唱《金沙江畔》

中国评剧院的老导演张玮明知道睹物思人会很伤心,却还是在家中找出了常香玉的一张旧照片。这是1982年10月14日在郑州举办的现代戏研究会年会时的一张合影。张玮说,那次的年会内容是谈戏曲音乐,各地来的专家济济一堂。在会上,常香玉拉着她的手说:“我很喜欢评剧的唱腔,《金沙江畔》的男女唱腔都是很好的,我还会唱几段呢。”说完常香玉哈哈大笑。
张玮说:“当时我十分感动,这样一位大艺术家还有这样的谦虚和博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她对新编戏创新的鼓励,我永远不会忘记。现在我看到照片上她健壮的身体和明亮的眼睛都感到十分亲切。虽然她离开我们了,但是她的精神是永存的。”

香玉唱出中国女性心声

张玮说,她与常香玉的接触只有那一次,但常香玉走了,她的心里特别的难过。她说:“常香玉,我们的表演艺术家走了,可是气壮山河的《花木兰》永远地留在人们心中。她豪情满怀的表演,她那动人心魄的唱腔“谁说女子不如男”,那声音是什么?我说那是放声唱出了中华民族半边天的心声,唱出了中国女性的自豪、自尊、自强。那是一种爱国的誓言,这个庄严的誓言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今天依然响亮地流传在人们耳边。她的这个誓言是用自己的行动完成的。”
张玮还说:“她是我心目中非常敬佩的一位艺术家。她最可贵的是创作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不同行当,不拘一格。正因为她的那些代表剧目创作出了鲜活的人物,才受到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一位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创作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她在创作中融会了中原人的豪气,所以常派有很独特的风格。让我更敬佩的是她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把常派艺术带到了大半个中国,带给了那里的普通观众,使那些地方的人们欢乐,使那里人们受到鼓舞。我们要学的就是她这种扎扎实实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那些了不起的行动。”

常香玉张口必聊戏

中国评剧院院长吴一平还很小的时候,常香玉和蔼可亲的形象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刚10岁的他还在北京戏曲学校上学,第一任校长郝寿臣正在上课时,常香玉来学校参观。“常香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我们校长非常热情而且特别尊重。那次她观看了我们练功和彩排,对我们学校很感兴趣。后来她把自己的女儿和侄女也都送到了北京戏校上学。”
孙毓敏曾经在河南待了10年,和常香玉的关系很好。去年,吴一平还在北京戏曲学院工作时,孙毓敏院长又邀请常香玉来学校参观。吴一平说:“这次我也在一旁陪着,这次的印象比较深的是虽然常香玉已经80多岁了,但头脑非常清楚。谈话中,她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开口必和戏有关。即便是谈起亲朋好友,甚至亲属子女说的也都是和戏有关的。谁要是对戏有感情,她就对谁感情比较深。好像戏已经融化在她和她的亲人当中,所以我真的很能体会到她是‘戏比天大’,她评判人的标准就是以戏来划分的。”

学常香玉办好“大篷车”

吴一平说:“常香玉去世以后,我考虑比较多的还是戏曲的现状问题。现在的年轻演员,包括中年演员,缺少的正是常香玉身上这种‘戏比天大’的感情,我们搞戏的都要有这种“戏比天大”的精神。解放后常香玉搞豫剧以现代戏为主,和我们中国评剧院有相似之处。我们中国评剧院创演的《夺印》、《杨三姐告状》等一大批观众喜欢的戏,主要是现代戏。我想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个传统,根据我们剧种的特点演好现代戏,让演职员学习常香玉精益求精的精神。现在我们开展评剧大篷车活动,也是想在农村把评剧原先好的影响恢复起来。现在北京演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院团都想来北京亮相,再加上国外的一些艺术团体也不断地来北京演出,这时候,我们中国评剧院更应该学习常香玉勤勤恳恳为普通观众服务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评剧院的老传统,送戏下乡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