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深入发掘西柏坡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发挥评剧艺术优势,成功地将西柏坡精神与时代特质结合在一起,打造评剧电影《西柏坡》,实现了从舞台艺术到电视剧再到电影艺术的跨越。

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张力,寻找评剧艺术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点。

西柏坡红色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以这个核心为基点进而衍生出四方面的精神特质,那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民为本、团结一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柏坡精神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

以评剧这一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承接和表现西柏坡的时代内涵,不仅是一种艺术创新,更是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最好途径。

坚持艺术创新,全力打造艺术产品。

为将评剧《西柏坡》打造成艺术精品,我们边创作边摸索,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艺术永远是人民的艺术”的创作理念。在创作评剧《西柏坡》时,我们坚持百姓视角,通过讲述革命老区西柏坡人民不仅在战争年代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谱写了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英雄乐章,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根治水患,重建家园而继续艰苦奋斗,又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故事,反映西柏坡精神在不同时代的相同内质。二是坚持创新。在表演上,传统评剧的青衣和闺门旦的念白都是柔声细气,而演20世纪70年代的西柏坡人,就必须将声音放宽,发音要厚实。在服装上,传统戏都讲究“线条”分明,而塑造当年的西柏坡人,就要忠于特定时期的生活情境。在表演形式上,还要打破戏曲程式化表演。总之,袁淑梅调动了全部的艺术手段,很好地塑造了柏凤这一艺术形象。三是坚持不断打磨与提升。2002年《西柏坡》剧组两次进京汇报演出,胡锦涛总书记对该剧给予关注并作了重要批示,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省市领导观看了演出,给予“三贴近”的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团迅速行动,对该剧的戏剧冲突、艺术表现、人物形象等内容重新进行了修改、打磨。

延伸艺术创作链条,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在不断打磨评剧《西柏坡》的同时,2003年该剧拍摄成电视连续剧《西柏坡》,先后荣获第22届电视剧“飞天奖”,主演袁淑梅获得“飞天奖”优秀女演员提名奖,2006年获第23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

2009年评剧电影《西柏坡》拍摄完成,9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发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裴世杰)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