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素兰当年剧照

2009年金秋9月,中国评剧创始人之一、评剧早期班社北孙家班班主孙洪魁长孙女、第三代传人、现旅居海外多年的原沈阳宏声评剧团领衔主演孙素兰,怀着她对祖上所开创以及本人数十年来从事的评剧事业无限眷恋之情,专程亲赴原籍河北迁安蔡园镇玄家洼村探访离别七十年的故土。

孙洪魁生于1876年,1955年病故。他生前有四男二女,除长子、幼子及长女外,次子孙俊山(小红升),三子孙连山(小红孩,生于1916年,1999年病故为孙素兰之父),次女孙丽春都继承了父业。小红升是位文武双全、造诣颇深的著名男演员。一九五四年,以孙家三姐妹即孙素兰、孙菊兰、孙佩兰为主演的基础上组建沈阳建华评剧团,团长孙连山(孙洪魁三子),1956年改名为沈阳宏声评剧团。孙家三姐妹均为孙洪魁的嫡亲孙女,孙连山长子孙继孔,现为哈尔滨评剧院编剧导演,次子孙继海现为沈阳京剧院小生演员。孙佩兰是孙俊山(小红升)的女儿,孙素兰年长孙菊兰一岁,年长孙佩兰三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姊妹如三朵盛开的玫瑰花,容貌俊美,风采迷人。当年宏声评剧团上演《三姐下凡》时,孙家有五位演员在剧中担任角色:其中玉帝的三个女儿由孙家三姊妹分别扮演,孙素兰扮演三姐(女一号),孙菊兰扮演大姐,孙佩兰扮演二姐,孙连山扮演玉帝,孙继孔扮演杨戬,姐妹三人身穿三种不同颜色纱料制作的宫装好似三个仙女由云中翩然而至。在《梁祝》一剧中,孙家姐弟四人同台表演:孙素兰扮演梁山伯,孙菊兰扮演祝英台,孙佩兰扮演银心,孙继孔扮演四九。众所周知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成兆才弟子孙芸竹(六岁红)就是孙洪魁的养女,她的演唱粗犷、气息充沛、板眼稳健,韵味浓烈,高声时,如玉笛之声,在云天飘荡,别具风采,在评剧界享有盛名。

评剧创始人孙洪魁三代评剧人

孙素兰自三岁离开家乡至今七十年了,她十二岁从艺唱评剧,曾拜师张润时,又随父亲孙连山(小红孩)来到沈阳,父亲是沈阳建宏声评剧团(原建华评剧团)团长,孙素兰为主演,曾先后演出传统戏《嫦娥奔月》、《三姐下凡》、《画皮》、《牛郎织女》、《盘夫索夫》、《盗金砖》、《半块月饼》、《墙头马上》、《三上轿》、《唐知县审诰命》、《碧玉簪》、《梅香》、《红娘》、《并蒂莲》、《秦香莲》以及现代戏《红霞》、《野火春风斗古城》、《东北特别组》、《生活的凯歌》、《南海长城》、《雷锋》、《血泪仇》、《江姐》、《南方来信》、《爱甩辨子姑娘》、《霓虹灯下的哨兵》、《紧握手中枪》、《会计姑娘》等众多剧目。十年文革中孙素兰惨遭迫害,性格刚烈的她曾选择过放弃生命,然而苍天有眼,她坚强地活了下来。后因剧团的解体,在父母辞世后,她黯然随女儿到海外。在海外十年的时光,她虽然远离评剧,然而让她魂牵梦萦依然是评剧事业,她对家乡和祖父的怀念与日俱增,如今,面对孕育自己的故土,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得知孙素兰返乡祭祖探亲的消息,迁安文化局、蔡园镇领导以及玄家洼村的乡亲们异常兴奋,他们为这位评剧创始人的后代提供了众多便利条件。少小离家古稀还,对于故乡,孙素兰并没有感到丝毫的隔阂,听到七十年来久违的乡音,她由衷的欣喜亲切。

尽管七十年来家乡的面貌早已翻天覆地,但当她走入玄家洼村时,一股久违的乡情扑面而来,在宇扬评剧苑、迁安文化局、蔡园镇文化站的帮助下,孙素兰见到了她分别七十年的堂兄孙毅和从未谋面的堂侄孙小刚,孙毅老人虽已八十二高龄,他身体健康思维清楚,七十年前堂妹孙素兰随父母离开家乡的情景至今他仍记忆犹新。小刚告诉大姑孙素兰说,虽然没有见过曾祖孙洪魁,但他从父亲那里知道曾祖是评剧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孙氏家族的后辈们都要到孙洪魁的坟前扫墓。在小刚的陪同下,孙素兰穿过崎岖的山路来到了祖父孙洪魁的坟前,坟墓的周围开满了淡黄色的野菊花,荡漾着在早秋的微风里,好似在欢乐地舞蹈,又好似温情地抚摸着这位离别故土七十年的游子。此次回京,在评剧门户网站宇扬评剧苑两位苑长的帮助下,终于圆了自己对阔别七十年的家乡探亲和祭祖的夙愿,站在先祖坟前她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孙素兰将一束鲜花轻轻摆放在祖父坟前,双手合十默默向祖先倾诉着……。

孙素兰在祖父孙洪魁坟前献花

当孙素兰祭祖完毕回玄家洼村时,许多村民纷纷将她围住他细端祥,一位年长者兴奋地说:“我们早听说当年孙老洪的孙女是评剧艺术家,今天可算看到了。”还有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跑了过来说:“总听我爸说,咱村还出了个评剧名人叫六岁红,她是您什么人?”激动不已的孙素兰向乡亲们做着解答:“你们说的孙老洪,就是我的祖父孙洪魁,我父亲名叫孙连山,艺名小红孩,六岁红是我的三姑,她原名叫孙芸竹,1994年,我父亲在天津去世时,就住在我三姑家。”此时一位村民指着村正中方向说道:“看!当年孙老洪家就在那里。”听到村民这一指点,孙素兰惊讶了,此次回家主要是为看望祖父坟墓而来,时过境迁,对于旧居是否留存,她做梦也没有想过。由于数十年无人居住,房内外已长满了野草,仔细观看房屋依然牢固。此时,站在七十三年前出生的地方,孙素兰再也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夺眶而出,她似乎看到了当年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亲切的面容和熟悉的身影……,怎不叫人百感交集?

孙素兰和宇扬管理员和侄孙小刚在祖父旧居

孙素兰原打算速去速回,为的是不给亲人们增加麻烦,在亲人们一再盛情挽留下,孙素兰走进堂兄孙毅的家中与亲人共进午餐,大家坐在餐桌上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在众亲友的要求下,孙素兰站起身来为亲人献上一曲评剧传统戏,孙家班的看家戏《卖油郎独占花魁》选段。众亲友们告诉孙素兰说:“迁安是评剧的故乡,出了很多评剧名人,而今的村民已经能够如数家珍的说出很多评剧早期演员的名字,村里许多人都喜欢评剧、唱评剧。”很多亲友纷纷提出希望孙素兰能够对后代进行评剧教学,并希望欣赏到她的演唱资料。孙素兰表示说自己是从迁安走出去的评剧演员,一定争取机会对家乡喜欢评剧的孩子进行教学辅导,谈到本人的演唱资料时,她先是为自己从事几十年评剧没有过留下音像资料而遗憾,而后又欣慰地告诉大家,自己多年不登台演戏了,此次回国她被邀请参加了宇扬评剧苑网络名家演唱会,亲友们可以到评剧专业网站宇扬评剧苑收看她唯一的演唱视频。

在迁安文化局领导、迁安评剧团团长王晶、书记孟繁龙的陪同下,孙素兰观看了迁安评剧团新排演的传统戏《恩与仇》,她欣喜家乡依然有评剧团,特别是有一批如此优秀、敬业的青年评剧演员,孙素兰赞叹不已。在团里为孙素兰举行的专场汇报演唱上,孙素兰一一聆听、指导了十余名青年演员的演唱后,在本团乐队的伴奏下进行了教学范唱,她浓郁的奉天落子风格令全团演职人员交口称赞。

谈及这次故乡之行,孙素兰总是显得非常激动:“我是年过古稀之人,千里迢迢从海外回国,专程来到生我养我的故乡,真是不虚此行,这里的评剧文化太浓郁了,我是评剧的后代,我要尽最大力量为挖掘、保护、继承、发展评剧事业做贡献,为家乡多做事以慰藉先祖,让评剧艺术在新的百年再现辉煌。”

相关资料:评剧孙洪魁

评剧创始人之一孙洪魁又名孙恩,号洪魁,艺名丁香花,生于1876年,1890年开始学唱莲花落,1895年,19岁的丁香花率班社闯入天津,在河东天福楼一带的小戏园卖艺为生。这是天津评剧史中最早演出的班社之一。当年,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也率班在天津演出,两位老朋友重逢于大城市,喜出望外,他俩曾合作演出,在一起切磋改革评戏:把《开嗙》、《开店》一类的戏,由一人说表唱,改为多人按角色分工演的“拆出”戏。首先在天津一些小戏院试验演出,颇受观众青睐,并向官方登记、改名为评戏,对外仍叫莲花落。1915年孙洪魁四处聚敛英才与邢耀武共同组建振兴戏社。1918年改成洪顺戏社(史称“北孙家班”)。

此后20多年,洪顺戏社红透东三省各大城镇,演出100多个剧目,培养了一批为群众喜爱的演员,为评剧这一民间小戏变成全国性大剧种,立下汗马功劳。此间,“北孙家班”多次在东北和天津两地演出,与天津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同台合作,互为辉映,成为评剧发展史中的珍闻。

1927年,成兆才来到“北孙”担任编剧、教学工作。孙洪魁如虎添翼,成兆才喜得知音,二人互助。3年写了15个剧本,计有《盗金砖》《枪毙驼龙》、《黑猫告状》、《洞房认父》、《老娶少妻》、《烈妇还阳》、《对银杯》等,为丰富评剧剧目又立新功。并在孙洪魁养女孙芸竹六岁登台演出后,成兆才欣然收其为弟子并改名六岁红。并为其弟子编演《新戏十三姐进城》后在北孙家班一起演出。1927年3月,在吉林,孙洪魁为成兆才续弦安家慷慨解囊。1929年深冬,成兆才患病,洪魁组织全班社义演4天戏,为成兆才筹集500块现大洋,又派人护送成兆才返回老家治病调养。后闻讯成兆才在河北滦县病故,孙洪魁立刻派侄子孙景芳赶去奔丧帮助料理后事。二老之友谊,谌称中国评剧史中的一段佳话。

另外,孙洪魁的弟子,多为评剧史中的大师级人物,如葡萄红(本名张凤楼,评剧史中最后一位著名男旦,解放后任黑龙江省戏曲学校校长);碧月珠(原名邓海,著名男旦演员,评剧艺术家小白玉霜、小月珠的师父);坐地炮(原名刘子熙,著名小生,评剧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紫玉的师父);小五珠(本名王先芳,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师父);王福成(板胡圣手);六岁红(本名孙芸竹,评剧艺术家)。1948年,孙洪魁随养女六岁红来到天津定居。1954年,天津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孙洪魁以78岁高龄和徒弟小五珠等合演《借女吊孝》,受到大会表扬与奖励。1955年秋,这位评剧创始人患心脏病故去。天津市文化局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评剧创始人厚葬,以示敬重之情。(宇扬评剧苑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