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故里话评戏

喜欢评剧,自是孩提时候的评剧鼎盛时期白、新、筱流派峰起,白话台词通俗易懂,在当时在唐山地区乃至华北、关东广泛传唱。先是宣传婚姻法的评剧《小女婿》韩少云唱的:“田喜哥,你的对象好不好?”“我的对象好又好,劳动热情高!”接下来又是电影《刘巧儿》新凤霞的《小桥流水哗啦啦》。那脍炙人口的唢呐腔60年经久不衰:“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呀?”高亢明丽的新派一下子占领评剧市场,成为“十评九新”。六十年代的《夺印》:“水乡三月风光好”、《向阳商店》的台词:“有钱,买前门楼子!”等经典台词,让人过目不忘。特别是我姐姐当时崇拜老生名家马泰,那一段《劝广清》竟使她文革前瞒着父亲报考戏曲学院。。。。。。当时在我们一中,不但姐姐喜欢评剧,低年级也大有人在。象我们班大康同学。初一时班里春节排演话剧《智取威虎山》,他饰演杨子荣,我只能当个匪兵乙。后来他考上了河北戏校,成为教授级高工。如今一口正宗的评剧魏派老生,每逢同学PARTY,酒酣的他一曲《黑鱼嘴》,演绎了误入歧途的贫苦农民陈有财的悔恨心态,让人欲哭无泪。不仅我们一中,曾经山一中的夫人也爱评剧。当《花为媒》文革后上映,她可以跟着唱张五可,又讲李忆兰延安唱戏的经历。有时兴起,还来一段《万水千山》里的“高原风光无限好”。伊虽然五音不全,可瞧那虔诚劲儿还真让她痴迷。籍贯滦南的夫人告诉我:评剧的创始人成兆才就是倴城人,一生创建《茶屏记》等评剧。评剧原来叫“蹦蹦戏”、大口乐(LAO)子,《杨三姐告状》就是倴城周边的事。被成改编成评剧以后、尤其是拍成电影,风靡全国。据说恶少高世英家是苟庄的,官司打败后,老高家随之败亡。。。。。不怕您笑话,夫人曾多次对我吹嘘:要是她从小学戏(评剧,嗓门好。)说不定堪盖洪影!(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呢?)

今年九月唐山评剧节,我有幸在海港文化中心看了齣中国评剧院上演的现代评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一看那架势,一看那乐队,气势磅礴,气冲霄汉。一级演员饰演的杨晓东、杨妈妈、银环等让我目不暇接,其气场和喷台,可以说不用话筒就灌满近2千人的戏园子。真是国家水平!戏散后遇到杨晓东的扮演者宋团长,50多岁,精明干练,一问是著名小生张德福的嫡传弟子。团长告我,张老八十高龄健在,马泰先生已经作古。遥想那评剧活包公魏荣元文革被迫害致死,他们还是幸运的,评剧也是幸运的。

说起为什么海港开发区观众少的原因,一是常住人口少;二是通知、海报不够,爱听评剧的乡亲无处买票。要不,连我夫人为什么也改学京剧了呢?

切莫浮躁,珍惜我们冀东百年的好东西,老传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