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唐山市滦南县人,滦南县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的故乡。我和身边的所有孩子一样,都是在评剧的腔韵中成长起来的。
我家在农村。在我记忆中,父母、叔婶等几乎所有长辈都能唱几句评剧,都能哼大段的评剧唱腔。《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评剧电影我们百看不厌,其中的故事在不经意中启迪着我们的人生,一些经典唱段也成为我们吟唱的内容。往往在寒冷冬天的漆黑夜晚,我和伙伴们会走上好几里路去看评剧。按现在年轻人的说法,我们是评剧的“粉丝”。
及至长大成人,我却渐渐远离了评剧。有时反思起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娱乐方式多了,我们对评剧的注意力分散了:二是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看评剧、唱评剧的心情少了;三是再也没有出现能与《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比肩的新评剧,审美疲劳了。
但是,有些人却对评剧“忠贞不移”。我的父母常常念叨着想到哪看场评剧,他们还常常回忆起过去许多老艺术家演出的盛况。比如,我父亲多次对我说起洪派创始人洪影到我县演出时一票难求的情景。他们这些老一代人看评剧很多时候不说“看”,而说“听”,他们在乎的是其中的“味道”:故事的人生哲理和唱腔中的韵味,他们认可的明星都有一身硬功夫。
当成为人父之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女儿也非常喜爱评剧。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只要电视上一出现评剧,她就安安静静地盯着看。直到上小学、中学,这份喜爱一直不变。我曾问过她喜爱评剧什么,她说:说不清,反正就是喜爱。偶然与同事们交流孩子的情况,结果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喜爱评剧。她们主要喜爱那种装扮、那种浪漫。
我反复琢磨,这些都是为什么?有一天,一个念头从我脑海深处闪现出来,那就是,欣赏评剧是一种生活态度。
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多了些“机器的”特质,这种改变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倾向于“快餐”生活。许多人欣赏艺术不再是为了增加修养,而是为了休闲、放松甚至发泄。在一些人看来,评剧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老年人大多处于“有闲”状态,他们需要找回的是记忆中的审美经验,而年轻时代洋溢心中的评剧自然是他们的首选。
孩子们则是在白纸上勾画理想,对美的追求不可阻挡。带有浓郁东方美学韵味、表现与当代生活截然不同的浪漫故事的评剧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
如果,孩童、中青年、老年,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那么,也许在各个人生阶段对评剧的态度是生活使然,其他俱为皮毛。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个圆,那么,评剧或许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评剧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不知道对评剧来说,现在是孩童?是中青年?还是老年?
如果,评剧去适应时代生活,那么,评剧也许会天地一新。
我祝愿评剧永远年轻!祝愿评剧永伴人生! (河北省唐山市文化局副局长 贺子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