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的评剧老友和同事带着不解,同时还有几分责问的神态问我: 唐山为什么到现在也没建立唐山评剧院?紧接又问: 你到唐山都三十多年了,况且还当过团长,怎么不向上级提出在唐山建立唐山评剧院呢?
这个提问首先承认问的好,但思考半天不知怎么回答,不知从何开口,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使回答也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不见得就是哪一任政府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阴错阳差的过去了。
我在大家提问时的那一刻真的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放一段时间全面思考这个事,它真的不是一两个部门,或两仨位领导就能说了算的事。(原因诸多,下面用题纲式做简单回答。)
1. 我向别人了解唐山历史上曾有过建立唐山评剧院的想法,但由于领导层意见不一,时机不成熟(可以找出多种理由)因此未成立。我还得知历史上有过三次机会若抓住时机认真去做,创造条件去实现建院,事情是会做成的。
笫一次是1961年的精简机构,当时唐山有地区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共两个团,地市两边领导只想到要落实中央政策削减人员,就没下决心把两团合并建立评剧院。(因"文化革"和地震两重灾害地区评剧团未能再恢复)
笫二次又是一次机会: 1983年地市合并。(在合并前地区评剧团于1980批准恢复),在市政机关合并以后(没有"地区"这一名称了)此时(82年)的地区评剧团改为唐山市评剧一团。原唐山市评剧团加了一个二字叫唐山市评剧二团。历时一年左右,就到上述的地市合并时候,两团合并总称为唐山市评剧团。
上述的83年地,市合并当时领导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机会建立唐山市评剧院,下设一,二团(两团不合并,他们都有独立演出能力)便于管理,又很少矛盾,都在评剧院院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经济独立核算。可是,当时的领导只想到"形式的合并"没想到建立一个院下设两个团实现质性的合并,第二次极好的机会又错过了。
笫三次就是落实政企分开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次机会,唐山市应以唐山评剧为改革试点的龙头单位,建立唐山评剧院,在评剧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带动其他表演团体的文改工作。但这一次又被"大锅饭"把评剧同其他剧种一块儿烩到锅里了。(改体不要脱离本地区地域文化特点,"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是冀东地区三姐妹)。
2. 评剧团,评剧院只是称谓上,形式上的 不同。实质上都是演出单位,这种说法可能大多数人都同意,但是具体事情要做具体分析。下面就唐山应不应该建立评剧院,做如下点具体分析:
(1) 唐山是评剧发源地,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前后许多莲花落艺人从唐山走出去到东三省,京津两地谋生存,传技艺,播种肓苗培养了一代代平腔梆子戏(后来评剧)接班人。追根寻源,冀东大地是培育莲花落的肥沃之壤。
(2) 评剧鼻祖成兆才是唐山滦南县大沙窝绳家庄人。他亲身经历过莲花落,平腔,平腔梆子戏各个评剧初期发展阶段,并培养,影响了众多名家演员和伴奏员。他一生编写了一百多个评剧唱本,其中许多剧目至今久演不衰。他是全国唯一的,唐山出生的评剧农民剧作家。(上世纪六十年代评剧就发展成为京剧之后的笫二大剧种)
(3) 近些年来,由于唐山市政府和文化局的正确决策,连续多届举办了全国范围的评剧艺术节,得到文化部艺术司的全力支持,唐山以东道主的当然资格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剧院团,在唐山举办各种样式的演出活动。深受广大观众和评剧戏迷的热烈欢迎。届届都有新创作剧目,艺术质量之高,次次都有最高奖项被赢家捧走。唐山市评剧团同样也在所有艺术节上取得优益成绩,夺得各项最高奖和导演,表演,伴奏等单项奖。
(4) 评剧在全国,在唐山堪称几多: 从艺人员多,表演团体多,上演剧目多,演出场次多,观众人数多,戏迷票友多,获奖次数多,名流大腕多。......
不再多列举,就从以上四点理由讲,代表,体现唐山地域文化,誉为唐山文化名片的评剧,正式建立唐山评剧院是非分之想吗?不理所当然吗?难道还要等到"南水北调"的"水到渠成"?还是要等到2012.12.21.之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