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浩然193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他的童年时代也是在唐山度过的。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早期评剧的名称就叫“唐山蹦蹦戏”、“唐山落子”。自幼喜爱文艺的浩然,自然就与评剧结下了缘。在浩然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乐土》中,他用了不少篇幅,生动地记述了他看评剧,乃至想当评剧演员,和姐姐一起偷偷学戏的趣事。
后来,父亲去世后,浩然随母亲和姐姐到蓟县安家落户,并在蓟县参加了革命工作,也在那里开始了文学创作。浩然不仅写过诗,写过通讯报道,也写过小戏。194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浩然曾创作了一个小戏《小两口唱国庆》。他还自告奋勇,男扮女装,登台演了戏中的小媳妇。几十年过去了,浩然回忆说:“由于我没有保留那个剧本的底稿,又因为经过的年代久远,我已经不能全部背诵下来,但有些唱段还牢牢地记着。”由此可见浩然对创作的这个小戏,感情之深。
上世纪50年代,浩然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步入文坛,此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艳阳天》,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65年,中国评剧院拟将《艳阳天》改编成评剧,此举得到了浩然的热情响应和支持。他对评剧从小就有感情,特别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搬上评剧舞台。他和评剧院的主创人员,一起来到顺义焦庄户体验生活,改编剧本。评剧院也选定了著名演员杜宝宇、张德福、李忆兰等,担当主要角色。经过三个月的剧本改编和舞台排练,大型现代评剧《艳阳天》,终于要彩排公演了,浩然十分兴奋。此时,已到了1966年春天,“文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负责审查剧目的领导,没有批准这个戏上演,而是提出了修改剧本。剧本越改越难,终也没有公演。浩然对此颇感失望,但也无可奈何。浩然第一次与中国评剧院合作,就这样不了了之。《艳阳天》没能与广大观众见面,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浩然第二次和中国评剧院合作,是1975年。当时,浩然新出版了中篇小说《三把火》,中国评剧院又是组成了强大的阵容,拟把《三把火》搬上舞台。浩然和评剧院都想以此来弥补当年《艳阳天》的遗憾。可1975年,正是“文革”动荡不安的年代,文艺更是处于风口浪尖上。几经折磨,《三把火》易名《百花川》,剧目修改审查了一年多,最后,还是胎死腹中,没能见观众。浩然与中国评剧院的第二次合作,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浩然的作品终也未能搬上评剧舞台,这对热爱评剧的浩然来说,成了未了的心愿。但浩然与中国评剧院的关系,一直很好。著名评剧艺术家赵丽蓉,曾主演过根据浩然长篇小说《苍生》改编的电视剧,也算是浩然与评剧的一种缘分吧!
(摘自 《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