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仅演出评剧284场,亏损111万元
●评剧院改红馆,夜夜歌舞相伴

近日,路过西罗园中国评剧大剧院的人发现,在大剧院具有标志性的红窗棂旁边,红馆的巨幅广告高高悬挂,狂欢的歌舞、迷离的灯光,似乎述说着大剧院内正发生的变化。
1999年5月18日,寄托着几代评剧人梦想的中国评剧大剧院,在城南洋桥开业。连续十天的展演,观众达到9000多人次,票房收入20多万元。观众不仅来自市区,还有从京郊、河北、天津等地远道而来,因为自从六十年代以后,评剧因为没有固定演出剧场被迫“流落”乡村,人们想看看久违的评剧,更想看看漂亮的大剧院。
然而,大剧院的红火没有超过一年。由于南城文化消费相对较弱,大剧院又身居居民区的内部,再加上经营不善等原因,大剧院开业一年后即出现亏损的迹象。2000年3月,大剧院第一次公开招聘承包者,竟无一人揭榜!
近年来,大剧院虽然也曾凭借《红岩诗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评剧皇后》等精品剧目和邀请京郊农民进剧院看大戏等活动制造了一些社会影响,但开业之初的火爆和人气却再没出现过。
据统计,大剧院经营四年来,累计演出417场,其中评剧演出仅284场,会议租场37场,电影放映2068场,剧场演出的利用率仅为28.6%。四年中,剧场累计收入644万元,支出755万元,损失111万元。2003年上半年,大剧院的经营再次亮起红灯,1至6月计划演出116场,实际完成56场,计划收入85万元,实际收入45万元,实际支出62万元,直接亏损17万元。评剧演一场赔一场,大剧院已经难以为继!
2003年6月,中国评剧大剧院第二次公开招聘经理,一连七天仍无人揭榜。每年上交剧院60万元,大剧院每年维持正常运转120万元,再加上工作人员工资十几万元,也就是说谁来应聘大剧院经理谁要背负每年近200万元的经济负担!
最后的时刻,陈胜利———这位在评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优秀小生站了出来!陈胜利承包方案的重要内容就是与北京华容伟业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5年的合作协议,重新定位、包装、经营大剧院。华容伟业首先投资1200多万元,改造剧场和大剧院门前广场。目前,剧场内更换了先进的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并添置了数字化电视设备,这里不仅可以演出现代歌舞晚会,而且可以拍摄戏曲电视剧,其规模不亚于一个小型的影视基地。为了重新聚集人气,大剧院修整了门前广场,添置了石桌、石凳、木椅、鱼缸和盆花,极大改善了周边的环境。去年夏天,他们在广场连续放映免费电影29场,受到周围居民的热烈欢迎。天冷了,他们又为石凳木椅配上了小棉垫,点滴关怀感动着周围人群……
大剧院改红馆,是否意味着今后评剧大剧院不再演出评剧了呢?陈胜利肯定地说,大剧院还演评剧,只是评剧不再是大剧院惟一的经营品种。今后,凡遇到重大节假日,或是剧院有重点剧目,大剧院将优先提供场地给剧院使用,平常日子则以红馆艺术团的歌舞演出为主。同时,我们还根据目前评剧市场的状况,在大剧院内改造了一个小剧场,可容纳200多人,作为长期演出评剧的阵地。小剧场将于3月28日开业,首演的剧目是《狸猫换太子》。前不久,大剧院与吉林省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签订了一年的协议,把大剧院开辟成京城第一家常年演出二人转的剧场。对于大剧院的改弦更张,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人说,大剧院的做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选择既是无奈的也是主动的!也有人说,大剧院应该更多从自身的经营上找原因,北京的评剧观众非常多,可他们看不到他们想看的剧目。北京不缺歌舞厅,可大剧院对评戏迷来说却有说不尽的意味……(记者 贾薇)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