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人民是亲爹娘,乡亲是好朋友。雷声天做鼓,风动树拉弦。为了父老一辈子不生气,我唱得星落月儿圆。戏比天大,无私天地宽。只要你想听,我唱到一百年……”
这首《戏比天大》,是赵德平最欣赏的一首歌。歌里是这么唱的,赵德平和他的河北省大厂评剧歌舞剧团也是这么做的。
赵德平今年65岁,出生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袁庄村。1982年,赵德平担任了濒临解散的剧团的团长,20多年来,赵德平带领着他的歌舞剧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以农为本,为农民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剧团先后八次获得中宣部、中组部、文化部奖励,赵德平本人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了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而老百姓则竖起大拇指说:“大厂评剧歌舞团是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
农民的剧团:把舞台搭到农民家门口
1982年,赵德平初任剧团团长,就明确提出“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的办团方针,把流动舞台常年搭在农民家门口。从此,剧团一年里有七八个月活跃在农村,有时一天就演出六七场。二十多年来,他们给京、津、冀、晋、内蒙古、黑、吉、辽等许多省市区的广大农村留下快乐。
2000年,大厂评剧歌舞团参加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当时,所有的参演院团都按大会组委会安排,在市里吃、住、演,而大厂评剧歌舞团却没有进城,而是把舞台搭在了农民家门口。一天3场,连演6天。一位老艺术家感动地说:“大厂评剧歌舞团把为农民演出看得比拿大奖还重要,实在难得。”
一次在三河市段甲岭演出,剧团白天已经演了3场,晚场又为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作专场演出,远道而来的几千名观众不能入场看戏,围在警戒线外不走。专场演完已是夜里11点了,他们说:“俺们大老远的不能白来,花多少钱也得看上一场。”看着热情的观众,大厂评剧歌舞团在深夜11∶40又特为观众加演了一场《水墙》。演员们的嗓子唱哑了,但情绪依旧饱满,台下观众更是掌声不断。赵德平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近年来,一些文化垃圾开始侵袭农村文化市场,大厂评剧歌舞团在农村演出时,也经常会和一些“草台班子”遭遇。一次,剧团应邀参加某地的庙会演出,恰逢几个先到的“草台班子”正在演出低俗的节目,引起很多观众的反感。而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演出一开场,观众立刻就被吸引了过来。这下,那些“草台班子”急了,他们竟联合起来,到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演出舞台上寻衅闹事,并将一名演员打伤。有好心的群众提醒赵德平:“你们惹不起他们,还是快走吧,不然会吃大亏的。”“向他们让步,就等于向腐朽文化妥协,怎么对得起观众的厚爱!”赵德平的回答掷地有声。在当地有关部门配合下,这些“草台班子”受到了严肃处理。4天的庙会演出结束了,当地群众一再挽留,大厂评剧歌舞团又加演了两天。
农民的团长:在农民中间我不愁没的写
赵德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年,不管是当全国人大代表,还是担任市文联主席、政府副县长,他从没有过“官”的感觉。他曾婉拒了省文化厅副厅长的职位安排,谢绝了上海浦东开发区文化主管的邀任,放弃了抓大钱的机会,对这些,他从未后悔,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农民,睡老家的大炕,吃粗粮,种农田。
“我对农村的感情特别深。一进村,我就有了创作灵感,在农民中间不愁没的写。”赵德平告诉记者。来自村庄的灵感,使他的剧作既有智慧的灵动,更有土地的雄浑;来自村庄的人物,组成了赵德平笔下丰富多彩的当代农村人物方阵。他的艺术触角延伸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法制、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领域,但不论是哪部作品,都是来自农村现实生活,都是有源之水,都烙着一个大大的“农”字。
大厂夏垫镇有个姑娘仗着脸蛋漂亮,大要彩礼逼死了未婚夫,不久,舞台上和银幕上就出现了“嫁不出的姑娘”李彩凤,让人又恨又是气的;大厂袁庄村有个干部,工作能力有限,但热情很高,经常好心办成坏事,于是以他为主要角色的《男妇女主任》便上了舞台和银幕,赵本山对这个角色喜欢得不得了,亲自粉墨登场,饰演了电视剧中的主角刘春华……
二十几年来,赵德平共创作了八台现代题材大戏,其中《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男妇女主任》(赵本山、宋丹丹主演)被拍成电影,四十多个小品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大奖,《水墙》荣获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半夜猫叫》、《随礼》等小品获得“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全国戏剧文华奖”。去年,他创作编排的两个小品又分别获得中央电视台首届喜剧小品大赛二等奖和荧屏奖,《东方之子》、《周末喜相逢》、《艺术人生》等央视名牌栏目相继为他制作了专题节目;他任原编剧的18集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三次热播央视一套和八套;一位资深的老艺术家评价:“大厂评剧团是精品的高产地”。
在“主旋律”里飞扬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健康的文化阵地举足轻重,赵德平和他领导的大厂评剧歌舞团正是这块阵地的辛勤耕耘者。在多年的创演过程中赵德平非常好地处理了“乐”与“教”的关系,他和剧团一直坚定政治方向,永葆“百姓的庄户剧团”本色。
有一次剧团在北京顺义农村演出戏剧小品《苦果》时,突然从台下扔上一个纸包来,台上的演员打开一看,里面包着500元钱,他们把纸包交给了台下的村支书,村支书以为是有人捣乱,怒气冲冲地质问是谁干的,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是我扔的,演的太棒了,这是我给演员的奖金。”后来才知道,这个小伙子有一段时间迷上了赌博,差一点闹的家破人亡,是村干部帮他痛改前非,跑运输发了家,小品的内容深深触动了他的灵魂,他情不自禁地做出此举。
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也让赵德平和他剧团的作品演一个红一个。1995年,中国现代戏调演,他创作的《水墙》被定为晋京参演剧目,考虑到晋京在大剧场演出,原来在农村演出的舞美、道具都不能用,重新制作要投入十多万元,于是,他们晋京不进城,请领导和评委到他们的农村流动舞台大篷车里和农民一起看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和评委全体起立,掌声达五六分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上台接见演员时,流着眼泪说:“一道《水墙》演尽了当代干群鱼水情深……”第二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历史上中国第一台晋京不进城的好戏”为题报道了他们的演出,新闻30分同时报道:“《水墙》流向全国……”
在记者采访时,赵德平和剧团刚刚在廊坊市巡演完10场宣传科学发展观的节目,这些节目是赵德平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创编出来的,时间虽短但是节目寓教于乐,精彩好看,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庄户剧团为啥能越办越红火
现在,很多县市剧团都举步维艰,大厂评剧歌舞剧团何以越办越红火?这从剧团名字的变化看到一些端倪。大厂评剧歌舞团原名叫大厂评剧团。从大厂评剧团到大厂评剧歌舞团,从这个名称的变化里,记者强烈感受到,大厂评剧歌舞团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着自己前进的步伐。
像“小赵丽蓉”这样的大腕,剧团有好几个。
赵德平有一件让前来参观的艺术院团负责人称羡不已的事情,那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2001年,他一次性把山西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的23名小演员全部“收编”。这些孩子平均年龄16岁,基本功扎实、艺术素养高,曾到全国各地演出,并多次参加央视春晚和其他综艺晚会的演出。他们的加入不仅给剧团带来了《欢庆锣鼓》、《大喜临门》等20多个歌舞节目,还使剧团演出队伍的构成更加合理。
一次“收编”23个人,确是大手笔。而这一笔之所以能够“写”成,关键在于剧团有能进能出的灵活的用人机制,而用人的决定权就在团长赵德平。“就像一池塘水一样,要想让活水进来,就必须要先开口子让死水流出去。”赵德平告诉记者,这些年剧团流动演职人员达400多名。为广大观众熟知的就有“小赵丽蓉”美誉的李玉梅,央视著名主持人付玉龙等等。
评剧不爱看了,我们就演歌舞、小品。
1983年,《嫁不出去的姑娘》参加河北省文艺汇演,包揽了全部奖项,全国有25个省市的近300个剧团移植了这一剧目,北京电影制片厂把该戏搬上了银幕。
当时戏曲艺术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年轻观众不爱看。怎么办?赵德平意识到,应该根据演出市场观众的欣赏需求,及时调整剧目结构,适应百姓需求,变“你演什么我看什么”为“你看什么我演什么”。
于是,在创排大戏的同时,大厂评剧歌舞团一批“好听、好看”的小戏、小品诞生了。如小品《哭七爷》、《不平静的夜》、《真假赵丽蓉》等,这些作品一搬上舞台,立即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2008年,大厂评剧歌舞团的小品《请明星》登上了河北电视台春节晚会,《皮影传奇》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手影》则登上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他的作品通过电视飞向了千家万户。
挣有钱人的钱,演给没钱看的人。
进入新世纪,农村集体经济呈弱化趋势,再一次出现农民看戏难现象,但赵德平以他独到的眼光发现,当时的很多大企业、大集团、大老板,经常搞一些文艺演出,他们要求名团、名角、出高价,宣传他们的企业形象,但观众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于是,剧团大胆调整思路:挣有钱人的钱,演给没钱的人看。同时,赵德平和他的剧团完成了从“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漂亮转身。
1999年,赵德平率团到北京亚运村演出,8天演出15场,剧团拿回15万元。这次实战成功,让剧团增强了自信,也从此打开了通向大都市的大门,专家称他们的演出是“一桌菜,两家吃,城市农村都喜欢”。同时,他们还针对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专门制作了一系列反映各地优良投资环境和各部门、各行业情况的专题文艺晚会,得到了广泛认可。
至今,大厂评剧歌舞团已为中国联通、中国石油、中国蒙牛、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单位和企业创演了多台大型综艺晚会。大厂评剧歌舞团火了市场,乐了观众。
现在,赵德平的眼光还瞄准了影视。在巩固演出主业的同时,先后对近年来创作的8台大型现代戏进行整理、改编,与长春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等多个单位合作,拍摄了三部电影、两部电视剧。
赵德平出名了,大厂评剧歌舞团出名了,可赵德平依旧淡然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他说:“我们是人民养育的,为人民写戏,为人民演戏,让人民高兴,让人民满意,是我们一生不变的最高追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