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评剧院,冯子洋是个新人。可是他的辈分却不小,是东北小生名家郭贵臣先生的弟子。沈阳评剧院还有位孙彦波先生也是郭老的弟子(京评梆越影院中有他唱的《杨二舍化缘》)孙先生培养了一位大家都知道的学生叫盖学泉。小盖曾对我说过,冯子洋是他的师叔。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要谈冯子洋的演唱风格必须要了解一下他的师承关系,戏曲讲流派,师承很重要。

郭贵臣先生的戏我听得很少,令我很高兴的是在京评梆越的影院中有一段老先生的录音《密建游宫》,这可以让我们大饱耳福,了解郭派的演唱风格,了解东北小生名家的特色。

冯子洋的演唱继承了郭贵臣先生的风格,轻松自然,纯朴简练,高处如祥云漫舞,低处似流水叮咚,每每听来,总有舒展大方之态,绝无声嘶力极之感。我把这种风格视为江南之翠竹,河北之垂柳,刚中带柔,弱里显强,实为独特绝妙之音,赏心悦耳之韵。

从郭派的演唱风格可以看到评剧早期的神韵。评剧是民间说唱艺术的结晶,民间喜爱才子佳人戏,评剧的许多传统经典剧目都是才子佳人行走于舞台,又大多是落魄的文人与大家闺秀相爱的故事,小生戏占领着舞台的半壁江山。多少年的积累沉淀,使小生唱腔纯熟干练,形成了许多流派和风格,在东北郭派是很优秀的一支。沈阳评剧院还有大家更熟悉的艳铭杰(艳派),应该还有,也应该都有传人。但是,评剧误入岐途,脱离民间性,使许多流派几临失传。从冯子洋的《花为媒》配唱,让我们领略了郭派传承有序,后人不断,不但有孙彦波,冯子洋等优秀的弟子,还有像盖学泉这样的再传新人。这种后继有人的现象,令戏迷们高兴,并对老一辈评剧艺术家和工作者们深感敬佩,几十年来,他们孜孜不倦、坚定不移的精神是非常伟大的。在此向他们致敬意!

冯子洋的演唱基本上继承了郭老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点,我觉得就是飘逸俊俏,他的一段《王少安赶船》曾让大家百听不厌,我也听了数遍,因此在《花为媒》中一下子就能听出是他的配唱,立即表态:很好啊!是一种新风格,又不失老韵味。评剧是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的,演员应该充分的发挥个性天分,既要向先生学习,心有灵犀一点通,又要自我扬长避短,自信自强大胆创新。冯子洋的唱法带有许多新元素,应该加以肯定,是符合时代风貌的。子洋的缺欠就是演出机会少,自己的作品少,这是年轻一代戏曲人的通病。希望子洋能勤学苦练,多演唱,多实践,在继承先生风格的同时,广泛吸收中华戏曲各剧种演技精髓,为己所用,为今后演大戏打好基础,为评剧的发展贡献力量。

附:著名评剧小生演员郭贵臣

郭贵臣, 河北省玉田县人,1932年出生于木匠家庭,自小喜爱评剧。 1947年在长春新民戏院先后拜邢克增、张菁华为师,学习京剧《鸿鸾禧》、《黄金台》、《吕布与貉蝉》、《孔雀东南飞》、《玉堂春》《评雪辨踪》等戏。1950年参加长春市评剧团,师从郑锡伍,改学评剧,演出了《杜十娘》(饰李甲)、《回怀记》(饰张廷秀)、《马寡妇开店》(饰狄仁杰)等。此后一直担任主要演员,长期与筱王金香、王曼苓、张桂霞等合作演出。他的代表剧目有《江风记》(饰吴彦)、《刘伶醉酒》(饰刘伶)、《密建游宫》(饰密建)、《半把剪刀》(饰曹锦棠)等。1961年随《密建游宫》剧组赴上海、武汉、南京、大连等地巡回演出,一路获赞誉。同年5月上海中国唱片社为其主要唱段灌制唱片。1978年调吉林省戏曲学校任教。其弟子有宋云萍、张学军、孙广田、陈维峰等。郭贵臣早年嗓音高亢、明亮、变声后人称"云遮月"。他根据自己嗓音变化条件摸索出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把京剧、大鼓、皮影等姐妹艺术的一些音调和演唱技巧,吸收融合到评剧唱腔里,润腔中的"圆"、"收"得法,形成了委婉中见棱角,沉稳中显俏丽的唱腔特点。为评剧小生行当腔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