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怀疑评剧在汉沽的历史源远流长,所有版本的史料上都记载着这一史实:“评剧在汉沽的历史已有上百年”。今天,在汉沽的民众中,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其中评剧的曲调定是先声夺人,中年以上的人没有不能哼上两口评剧曲调的,那种惬意、那种悠然、那种踌躇满志荡然于胸,评剧和汉沽不能分开已成勿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汉沽对于评剧的发展究竟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它的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却是鲜为人知的,史料上也是寥寥数笔。如果不是再一次对评剧历史的追忆,恐怕这段足以让汉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历史片段将永远地成为了过去,慢慢地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遗忘殆尽。
追溯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美德。它可以让我们不忘历史的功德,并在回首中重新审视我们的操守和情怀,给我们又一次检索自己、重塑自己的机会。看评剧在汉沽的历史,我们除了感慨我们汉沽人的豪爽、豁达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欣喜和骄傲之情。
评剧早在1901年前后,还是以华北、东北等地区广泛流行的莲花落和蹦蹦戏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评剧实质上是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戏的融合。莲花落起源久远,宋代已有关于乞者唱莲花落的记载。“蹦蹦”则是东北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光绪十七年(1891年)民间艺人将蹦蹦带入关内后,很快被河北莲花落艺人所吸收。说唱加歌舞娱乐了百姓,但却始终逃脱不了打地摊、唱喜歌的命运,它的观众永远是下层劳动人民。后经评剧先人成兆才、月明珠等艺人变革创新,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平腔梆子戏,即评剧的雏形,评剧才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有了自己的大名——评剧。而承接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平台却是汉沽。
1901年,评剧先人成兆才、月明珠的莲花落子在冀东一带已小负盛名,之后,他们从唐山进入天津,却不成想当局却以“有伤风化”为名,多次干预禁演,艺人屡遭驱赶,四处流浪。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清政府再下禁演令,彻底将莲花落艺人驱逐出天津,艺人们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被逼无奈,落魄到了汉沽(今汉沽寨上)。此时,评剧先人身心受到重创,评剧这棵艺术幼苗更是面临生死攸关之大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与汉沽相遇了,至此,有关评剧前程的重大历史变革便要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没有想到,在几经坎坷之后,他们此时迈进的一脚,却一下子让他们找到了他们多年苦苦寻求的根基。这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历史赋予的机遇,反正冥冥之中,汉沽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捧到了这样一颗艺术明珠,从此与评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汉沽位于天津市东部,地处京津塘三角地带。当年的汉沽虽然偏僻、狭小,但它具有拥河依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自古就为盐灶地,再加上具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因此造就了它的富庶,也使得它成为了经济、贸易、战略上的重地。在这鱼米之乡辽阔而丰盈的土地上,人们娱乐的方式可谓多姿多彩,京剧、评剧、梆子戏、皮影戏、评书等民间戏曲都在汉沽占有一席之地。经济的繁荣决定精神追求的内容,汉沽争奇斗艳的舞台,给评剧剧种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汉沽人常年海上劳作,每天都在生死的边缘铤而走险,形成性格恣意豪放、爽朗大度,对生命无限敬畏和珍惜,这使得他们在情感上,既粗犷又细腻,而评剧艺术最初的莲花落、梆子腔在唱腔上,高亢激昂时尤如海涛汹涌澎湃,情到深处又峰回路转,浅吟低唱,可念可泣,如浪花轻轻抚过;欢快时奔放悠扬,象海浪朵朵跳跃,大口落子里的一个长腔,由高而低时如行云流水,由低而高时如火焰喷发,一个简单的字,放在唱腔里,可以表现出人类所有的情感。这正和汉沽人的情愫相溶相合,面对大海的宽阔、丰绕、汹涌,评剧的音调更能成为他们情感的载体,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因为汉沽人对其情有独钟的情怀,使评剧很快便在众多的戏曲艺术中风华初展,且一跃而成一枝独秀的状态。这又为评剧艺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承接这棵艺术的幼苗,汉沽好像早已张开了等待它、拥抱它的臂膀,施予给养,施予关爱,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水到渠成。所以,当评剧先人们落魄于汉沽后,汉沽人很快便把他们推上了舞台。
评剧先人们一路乞讨到了汉沽,靠走街串巷唱喜歌来维持生计,他们的勤奋深得汉沽人的赞誉。尤其是当时年龄尚小的“月明珠”,聪慧、敬业,嗓音清纯明亮,月明珠平缓抒情的唱腔让人们心生愉悦,通俗易懂的唱词、朗朗上口的曲调、浓郁奔放的情感和汉沽人豪爽的性格交相映照,很受汉沽人的喜爱。汉沽盐业大户张廷惠兴奋之余慷慨资助,重金邀请他们进张家祠堂演戏,并置办了一套新戏箱,瞬即,成兆才、月明珠、张化文等人正式组成戏班,取名为“张廷惠庆春莲花落班”。随后在表演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曲调上,吸收了皮影、乐亭大鼓、河北梆子的优点,伴奏去掉了节子板,改用梆子和底鼓打拍,增加了板胡。音乐曲调千回百转,流畅舒展。唱腔上更趋于丰富,分为散板、二六、慢板、间板,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化妆上不再是简单的勾划,使艺术形象更加丰满唯美。这使得评剧热潮风涌迭起,各地评剧名流、艺人来往不断,争相献艺,汉沽成了更多评剧艺人的竞技场、聚散地。久经磨练而日渐成熟的精湛技艺在这里汇集交融,一派纷繁。这不仅让汉沽人领略了他们十足的舞台魅力,更使得评剧艺术得以成熟兴盛,对评剧艺术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阶段,成兆才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创作了一批受观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目《马寡妇开店》、《雪玉冰霜》都让人们眼界大开。剧本贴近生活,讲民间事,说民间故事,对人们有警醒作用,其中当以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月明珠也在这一时期博采众长,吸收莲花落、梆子戏、东北二人转等曲调的优势,在旦角的演唱技巧上首创“月明珠调”,完成了对乡间小调莲花落的变革,形成平腔梆子戏。至此,评剧的雏形得以显现。
“月明珠调”一出,在汉沽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奔放激昂、起伏跌宕、悲戚如述、婉转悠扬,演唱手法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唱念做打匠心独运,让人有直抒胸意、痛快淋漓的感觉。汉沽人为之痴迷、折服。“月明珠调”,让月明珠赢得了汉沽人的欢欣和赞誉,同时也赢得了一位汉沽营城乡王姓姑娘的芳心。姑娘崇拜他、爱慕他、追随他,最终结为伉俪,从月明珠的一位忠实的观众转而成为他的贴心爱人,从此伴他左右。今天,我们已无从知晓当年他们演绎爱情时的浪漫,但是汉沽的父老乡亲却见证了他们情爱的坚贞。月明珠唱红汉沽后,进天津,后又赴冀东、东北等地演出,因过于劳碌而客死他乡,王姓姑娘遂在月明珠死后只身回到汉沽,年纪轻轻却空落悲戚,孤身独守过去的欢愉,终身未嫁。但这一爱情的插曲,却在汉沽的土地上经久留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