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尺巷》

评剧小戏《十二尺巷》,是北京市参加第十五届群星奖戏剧类决赛唯一入选的戏剧类作品。从作品最初的创意到创作完成,再到复赛、决赛,渗透了平谷区文化馆馆长刘春雨及主创团队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近年来,平谷区文化馆领导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提高活动质量,加大培训力度,锻造艺术精品。2007年获市级二等奖的评剧小戏《贤嫂劝妹》,2008年获得文化部农民文艺汇演金穗奖的《咸淡之间》,都是文化馆精品创作的产物。深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文化活动,浓郁的创作氛围成为创作《十二尺巷》的原动力。

2008年,在桃花大舞台的一场演出中,刘春雨看到演员们以“争宅基地”为原型创作的一段小品,联想到平谷区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仁义巷的传说”:六尺巷今天还静静伫立在旧城区内,仁义胡同的传说世代相传;邻里和谐、谦恭礼让的精神传颂至今。如何用文艺的形式让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造福社会,成了刘春雨此后深深思考的问题。两家先人尚能让出六尺巷,今天的后辈们能否不忘传承,为和谐社会的创建,两家再各让出三尺,成就十二尺巷的美谈呢?正是这种睿智的思维成就了《十二尺巷》这部小戏主题、名称以及创作的初衷。

2009年初,在刘春雨的带领下,平谷区文化馆抽调精兵强将,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开始创作评剧小戏《十二尺巷》。区文化馆首先召开创演人员座谈会,确定创作的主题和思路。因为评剧在平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馆每年组织的评剧培训,使全区40多支小剧团受益,评剧的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此以评剧小戏的形式进行表演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后,主创人员牺牲周末和节假日,经过数次争论和探讨,五易其稿,最终确定了脚本。在小戏编创期间,为让演员吃透剧本,馆领导带领演员走访仁义巷,下农村体验生活,了解邻里之间的生活故事,让演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表演也愈加得心应手。虽然工作到凌晨已是家常便饭,但大家都很开心,因为一件艺术作品将要呈现在面前时,那种兴奋是难于言表的。同时,为让小戏的舞台背景更加贴近生活,他们精心设计舞美,选购服装道具,整体效果耳目一新。正是这些不懈的努力,促成了小戏的诞生和成功。

《十二尺巷》演出后,引起当地社会强烈反响。在全区18个乡镇80多场的演出中,剧情让中华民族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更加深入人心,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化作用。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仁义巷的传说”为原型创作的《十二尺巷》,通过文艺剧本和演出的形式,确保了它的活态传承,为非遗项目的保存、传承、创新开辟了新途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