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杯”第六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评剧百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9月27日在唐山举行。会议上半场的学术报告会由评剧艺术节副秘书长、唐山市文化局局长孙世纪主持。会上,文艺理论家、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毛时安从百年来时代的变迁、艺术的进步到人们心灵的变化,详细辨析了“时代、艺术和我们”三者的关系。他说:艺术的问题就是时代的问题。时代的巨变带来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时代之痛是心灵上的阵痛,影响了艺术;另一方面,艺术也影响和引导这个时代,只有艺术家的想象力影响国民,才能拉动整个社会的原创力。因此,要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心灵安宁的生态氛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谈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与发展方面的紧迫问题。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由国家下大力量来扶植,另一方面,则应从民间自觉保护。

会议下半场的学术研讨会由评剧艺术节组委会委员、唐山市文化局副局长管建新主持。来自全国各大院团的编剧、导演、音乐设计、主要演员等围绕成兆才与评剧现代戏创作,评剧流派的传承和发展,评剧唱腔音乐艺术性与时代感,评剧导、表演艺术程式化与生活化,改革开放30年评剧艺术成就,新世纪如何再造评剧辉煌6个方面进行研讨。中国评剧院音乐唱腔设计戴锡英从评剧唱腔流派的发展角度指出,用评剧语言塑造人物是创作的根本问题。他以新(凤霞)派艺术流派的形成和逐渐完善,论证了任何流派艺术均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形成、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发展,阐述了新(凤霞)派唱腔艺术在借鉴、吸收、不断改进中,逐渐完善并臻于完美的不争事实。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音乐教师武德全以我国评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中国评剧创始人之一、花旦鼻祖金开芳表演艺术为例,论述了评剧唱腔音乐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他指出,评剧的唱、念、做、打非常接近生活,因此,评剧事业的发展必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发展。评剧艺术的传统是善于吸收借鉴其他剧种、曲艺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上海越剧院著名导演童薇薇和唐山著名青年评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罗慧琴分别从表演方面谈评剧艺术程式化的重要性。童薇薇认为,现代戏中导演要诱导演员尽量脱离传统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尽量去捕捉生活中的影像来丰富角色的形体、肢体等语汇。罗慧琴从评剧表演艺术既要程式化又要生活化入手,辩证地阐述了地域文化决定了评剧程式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河北省《大舞台》杂志社执行主编赵惠芬论述了“艺术创新与文化自觉”的问题,她认为,艺术创新应该具有既继承传统、坚守本体的理性自觉,还应当具有剧种建设的文化自觉和当代性的自觉。辽宁省鞍山市艺术研究所编剧董凌山从成兆才作品论证评剧艺术,他指出,现代戏与评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评剧之所以叫“评剧”,就是要“评古论今警世人”。天津评剧院艺术室主任张惠英论述了天津评剧“海纳百川、继承创新”特色,天津评剧在21世纪努力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新创剧目《狗不理传奇》、《雷雨》、《凤阳情》、《寄印传奇》在音乐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息国玲论述了“评剧旦角四大流派的声腔艺术”,他认为,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的旦角四流派的形成,说明了革新是一切艺术形式发展的生命线。唐山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韩溪对戏曲音乐创作机制作了思考,他说,戏曲音乐作曲机制的道路应该越走越宽,无论是“演员责任制” “三结合制”,还是“包揽制”,各有各的长处,应以不同剧种、剧团、演员条件制宜。

与会人员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充分论证了百年来经过评剧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评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展望未来,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编剧刘作民说出了与会者的心声:“评剧再造辉煌不是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