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回首,评剧已走过百年历程。抚今追昔,作为评剧故乡人,尤其是文化部门的基层管理者,在备感骄傲与喜悦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发展评剧艺术的使命与压力。百年评剧,历经坎坷,曾几度辉煌。而今,毋庸讳言,评剧正经历着苦痛,正在困境中徘徊。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好评剧,政府部门又该在保护和发展评剧艺术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尤其是文化部门和评剧界人士所深深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为,保护、传承和发展评剧艺术,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一、改革体制,转换机制,营造有利于评剧艺术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评剧诞生于100年前的冀东地区。在冀东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艺术“莲花落”,经过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月明珠等改造,逐步发展成为评剧。1909年,莲花落班社“庆春班”在唐山永盛茶园首演成功,被评剧界专家确认为评剧正式诞生的标志。此后,金菊花、成兆才、小金龙、任善丰(月明珠)等到东北、京、津等地演出,评剧传入东北和京、津地区,并开始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广为流传。
评剧诞生以后,名家辈出,涌现出成兆才、月明珠、喜彩莲、白玉霜、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婷、谷文月、马泰等众多艺术名家;精品迭现。《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刘巧儿》、《马寡妇开店》等一大批作品脍炙人口,令人难忘。百年评剧,谱写了辉煌的艺术篇章,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为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由于种种原因,经历着低潮。经费不足,观众稀少,精品难觅,人才短缺,一系列问题在困扰和阻碍着评剧艺术的健康发展。在评剧深陷困境的危难时刻,尤其是2006年评剧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作为评剧故乡的唐山人,深切感受到挽救评剧,发展评剧艺术的使命与压力。近年来,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认为,评剧要发展,必须改革,必须进行创新。
首先,要改革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评剧曾步入过辉煌发展时期。剧团增加,人才辈出,精品频现。但随后出现的计划管理体制,严重阻碍着评剧艺术的发展。其表现在:投入不足且投入形式单一。评剧院团由于资金短缺,难以正常开展活动。人员管理僵化。人员进出受到多种限制,严重影响着评剧人才的选拔和发展。分配机制落后。演员的收入与演出场次、演出质量、演出水平无关。演员工资单一与职称挂钩,而职称又是一锤定音,一旦评定通过,便可高枕无忧。因此,演员缺乏积极性。我们知道,解放前,在我国文学艺术领域涌现过许多大师级人物和优秀的经典作品。究其原因,除了大师们的勤奋、天分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外,迫于生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演职人员无需过多努力就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尤其是人们的收入渠道很多,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所以,发展评剧艺术,必须把评剧推向市场,使演职人员的命运由政府决定改为由市场来决定,由人民群众去裁决,这样则更有利于激发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9年,按照中央、省市委要求,唐山市在市直五个院团(京剧、评剧、唐剧、皮影、歌舞)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唐山演艺集团公司。演艺集团公司将完全实行企业化管理运作,人员进出完全自主,分配方式完全自主,将面向全国招聘各类人才,公司人员收入将与个人的水平、工作量、业绩等直接挂钩。分配方式将采取多种方式。演艺公司的成立,将有效地解决阻碍评剧艺术发展的体制和人才问题,有力促进唐山评剧艺术的发展。
二、改革形式,创新内容,努力实现评剧艺术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评剧艺术要发展,不仅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外在因素需要改革,而且剧种本身也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首先是评剧内容的创新。要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创作反映人民大众现实生活的评剧作品。评剧是平民艺术,它的唱腔和表演简约明快,唱词通俗易懂。百年评剧的绝大多数剧目,尤其是经典剧目,都是反映普通百姓生活情感的。评剧反映、刻画和描述的是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反映了大众的心理和需求,因而深受大众喜爱。从目前来看,评剧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现实的倾向。有些剧目完全是作者的一厢情愿,闭门造车,与现实生活脱节,因而不被百姓所认同。所以,评剧的创作必须回归历史,回归大众。剧目创作要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它必须是对现实的提炼与升华。
评剧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原因,除了通俗易懂,接近现实外,还因为它是幽默乐观的,能给人以快乐。我们知道,赵丽蓉最早是评剧演员,她所饰演的杨三姐的母亲、阮妈妈等都是富有幽默感的小人物。也正因为如此,赵丽蓉才会成功转型为小品演员。从目前来看,小品、相声等艺术依然是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评剧要发展,也应该充分借鉴小品、相声、滑稽剧、哑剧、双簧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小品、相声的盛行,源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压力需要解脱和释放,而小品、相声正是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评剧也应发挥这样的作用。实际上,评剧是完全可以将悲喜进行巧妙融合的,这是不矛盾的。
其次是演出形式的创新。评剧是一门舞台艺术。所有舞台艺术在场景和情节的设计和展现上都是有局限性的。与当前流行的电影、电视剧等相比,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因而,评剧艺术应该走数字化发展道路,应该与电影、电视艺术相结合。20世纪,评剧艺术流行全国,为全国观众所知晓喜爱,与电影《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的播映密不可分。但是可惜我们没有沿着这条正确的路走下去。从那以后,几乎就没有评剧电影,更不要提评剧电视剧。电影和电视剧可以展现更宏大的场景、曲折的故事情节,特别是可以展现现实场景,这是舞台艺术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评剧需要与电影、电视艺术相结合,需要走数字化发展道路。要广泛利用网络、电视等现代传播技术。毕竟到剧场看戏的人是很有限的。
第三,要革新评剧的节奏和唱法。当今世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戏剧的演唱节奏很难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必须对评剧的唱腔节奏进行改革。当然,如何改革,需要探索和实践,但这是方向。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创新。为促进唐山演艺事业发展,唐山市今年把鼓励剧团创作、演出的基金增加到了850万元,我们将充分利用好这笔资金,促进评剧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培育市场、扩大宣传,创建有利于评剧艺术发展的社会环境
商品经济的成功与广告推销艺术的成熟密不可分。评剧要发展,也要扩大宣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评剧,喜欢评剧,唐山市文化局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评剧艺术节期间,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咨询、演出等活动,广泛进行宣传。二是送戏进社区、进厂矿、进企业、进校园、进集镇、进乡村。在举办唐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组织文化单位、专业和业余演出人员,分赴唐山市多个地点,让人民群众免费欣赏评剧等优秀地域文化。在每年近万场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几十场的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大型演出活动中,评剧都是主打项目。随着唐山经济、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评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外国人的关注。三是组织评剧专家进校园、进课堂,向学生们讲授评剧知识,表演评剧片段,让学生们认知、了解评剧艺术。四是举办评剧票友大赛、剧本创作大赛、群众文艺擂台赛,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评剧创作和表演,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举办评剧票友大赛,涌现了许多好的业余评剧演员。通过开展上述活动,为评剧艺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健全政策、加大投入,引导和扶持评剧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首先,应健全完善工商、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评剧,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比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将评剧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等,或利用评剧拍摄广告等。
其次,要健全完善人才政策。对在评剧艺术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应予以奖励。为广泛吸纳人才,应在住房、医疗、教育、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要制定评剧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近年来,为促进评剧艺术发展,唐山市连续举办了6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和5届中国评剧票友大赛。艺术节和大赛的举办,在促进评剧艺术交流,繁荣剧目创作和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唐山市将继续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和评剧票友大赛并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为培养评剧人才,唐山市艺术学校将设立评剧艺术专业,免收学员学费,实行定向分配,学生毕业后到剧团工作,经过一段实践以后,进行优胜劣汰。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招收培养学生。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
评剧艺术实现再发展再繁荣
唐山市文化局局长 罗向军
欣赏评剧是一种生活态度
河北省唐山市文化局副局长 贺子欣
我是唐山市滦南县人,滦南县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的故乡。我和身边的所有孩子一样,都是在评剧的腔韵中成长起来的。
我家在农村。在我记忆中,父母、叔婶等几乎所有长辈都能唱几句评剧,都能哼大段的评剧唱腔。《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评剧电影我们百看不厌,其中的故事在不经意中启迪着我们的人生,一些经典唱段也成为我们吟唱的内容。往往在寒冷冬天的漆黑夜晚,我和伙伴们会走上好几里路去看评剧。按现在年轻人的说法,我们是评剧的“粉丝”。
及至长大成人,我却渐渐远离了评剧。有时反思起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娱乐方式多了,我们对评剧的注意力分散了:二是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看评剧、唱评剧的心情少了;三是再也没有出现能与《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比肩的新评剧,审美疲劳了。
但是,有些人却对评剧“忠贞不移”。我的父母常常念叨着想到哪看场评剧,他们还常常回忆起过去许多老艺术家演出的盛况。比如,我父亲多次对我说起洪派创始人洪影到我县演出时一票难求的情景。他们这些老一代人看评剧很多时候不说“看”,而说“听”,他们在乎的是其中的“味道”:故事的人生哲理和唱腔中的韵味,他们认可的明星都有一身硬功夫。
当成为人父之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女儿也非常喜爱评剧。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只要电视上一出现评剧,她就安安静静地盯着看。直到上小学、中学,这份喜爱一直不变。我曾问过她喜爱评剧什么,她说:说不清,反正就是喜爱。偶然与同事们交流孩子的情况,结果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喜爱评剧。她们主要喜爱那种装扮、那种浪漫。
我反复琢磨,这些都是为什么?有一天,一个念头从我脑海深处闪现出来,那就是,欣赏评剧是一种生活态度。
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多了些“机器的”特质,这种改变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倾向于“快餐”生活。许多人欣赏艺术不再是为了增加修养,而是为了休闲、放松甚至发泄。在一些人看来,评剧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老年人大多处于“有闲”状态,他们需要找回的是记忆中的审美经验,而年轻时代洋溢心中的评剧自然是他们的首选。
孩子们则是在白纸上勾画理想,对美的追求不可阻挡。带有浓郁东方美学韵味、表现与当代生活截然不同的浪漫故事的评剧不可避免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
如果,孩童、中青年、老年,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那么,也许在各个人生阶段对评剧的态度是生活使然,其他俱为皮毛。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个圆,那么,评剧或许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评剧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不知道对评剧来说,现在是孩童?是中青年?还是老年?
如果,评剧去适应时代生活,那么,评剧也许会天地一新。
我祝愿评剧永远年轻!祝愿评剧永伴人生!
评剧故里评剧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