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初修建“天桥”到光绪年间矮矮的石桥,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为有轨电车的行驶修平桥身,直至30年代天桥消失。与天桥的历史相比,天桥一带文艺演出的鼎盛期存在得更长久一些。清末民初,大鼓、单弦等艺人来到天桥,开设说书茶馆、落子馆(女艺人演出之地)。数代艺人“平地抠饼”,相声、鼓曲、杂技等艺术名流辈出,最鼎盛时期天桥仅专门供曲艺说唱演出的茶社就多达50余家,有些艺人布幔一围就有场地演出,有些相声演员“画锅”也能演出,这才形成“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情景。据评剧老艺术家付振家介绍,“到上世纪50年代,北京演出以珠市口为界,北边的剧场都是京剧演出,南边的剧场基本是评剧、相声、评书等民间艺人的演出。那时南边有5个剧场,3个剧场演评剧,小生、小旦、小花脸非常受观众喜爱,大多数观众都是平民百姓,剧场里也都是座无虚席。”
演出市场吃了集体的饭
因为历史原因,热闹一时的天桥茶社从上世纪60年代起便销声匿迹了。从前评剧曾有几百出(有的老艺人回忆说有近千出)剧目,评剧老艺术家付振家回忆说:“渐渐的,有关鬼神的剧目先消亡了,随后剧目越来越少,现在演出市场就只有《打狗劝夫》、《三节烈》、《珍珠衫》三出戏。后来演出团体消亡与民间艺人都进了团体也有一定关系,民间演出市场吃了集体的饭,就渐渐衰弱了。”
昨天,郭德纲在京正式宣布成立德云评剧社,又将40多位评剧老艺术家请进广德楼演出,郭德纲说,今年内有精力还想再做京剧演出。
文艺复兴自然是不能依剧场多少而评定。德云社成立后,郭德纲说,德云社能够上演节目多达600多段,普通相声演员掌握段子都在100个左右。现在他在成立“德云评剧社”的基础上,启动《中国评剧传统剧目大观》抢录工程,即使天桥不能复兴鼎盛期的演出状态,至少天桥民间演出的复兴将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