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初夏,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发起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相声评比讨论会,当时相声界辈分最高、时年70周岁的相声泰斗马三立(1914—2003)也兴致勃勃参加了会议。这次全国相声评比讨论会是1984年6月26日在青岛市友谊宾馆举行,7月10日结束,历时半个月。7月5日上午,马三立在会上专门做了关于相声艺术的讲座。作为当时会议的见证者之一、身为媒体驻会记者的我,有幸与马三立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18岁来青岛劈柴院说过相声
马三立首先就谈到了与青岛的缘分。他说相声已经近60年,15岁放下书包正式从艺。1930年,他18岁时和刘宝瑞(后来的单口相声大王)到青岛来过,就在“劈柴院”江宁路撂地说相声,一分一段,累一天挣不上店钱、饭钱,尽吃“杠子锅饼”,一顿两个还没饱。他这次来青岛,还专门旧地重游而感慨万千。他说:“现在一看青岛这变化太大了,不由得想起了往事。”
说起劈柴院来,我们青岛人都非常熟悉。它就在当年繁华的中山路国货公司对面,其实就是“人”字型的江宁路,东连中山路,直通河北路,北接北京路。建于1902年,20年代中期这里已经成为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于是熙来攘往颇有人气。这里除马三立、刘宝瑞外,还有新凤霞(评剧)、高元钧(山东快书)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其从事的剧种或曲种的艺术大师。这也是劈柴院一段极其辉煌的历史。直到50年代初,还是经常有艺人在劈柴院唱大鼓、变戏法、练武术,煞是热闹。
在青岛畅谈相声艺术
马三立在青岛的这次全国相声评比讨论会上所做的讲座是非常精彩,而且神态极其亲切平和。
他先告诉大家他名字的含义:“古书曰:君子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我希望这一生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回顾了自己的从艺经历。他说:“我祖父马诚方说评书《水浒》,在北京小有名气。我父亲马德禄说相声,是老前辈大恩子,也就是恩绪先生的徒弟。恩先生是万人迷的师傅。我母亲恩萃卿是恩先生的女儿,唱过木板大鼓,所生我们兄弟三人,大哥马桂元是天津东马路甲种商业学校的学生,后来也说了相声,会得多。我是天津汇文中学第21期的学生,15岁拜周德山(艺名周蛤蟆)先生为师,我从小就爱相声,先随父兄在场子里听相声。在家跟父亲、哥哥学,没少挨打受气,我大哥艺术好,可太厉害,怎么学也不对,要求得严。周老师没怎么教,我常听他的活。虽然自己学徒时受过气,我可没打骂过徒弟,也不剥削徒弟。”
马三立谈到自己17岁时,就跟侯宝林的老师朱阔泉合说相声。因为他朱阔泉同辈,所以他在相声辈分上是侯宝林的师叔。但他又非常谦和地强调:“相声演员不应该再论资排辈了,同是说相声的,谁的成就大,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老师,对于辈分比自己小而艺术上令人服的,我们也应当以他为老师。因为师不分长幼!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艺术还行,称我为老师比什么都强!”他还说:“我不是专家学者,也不够艺术家,要都是艺术家,就没有艺术家了。”
在谈到侯宝林时,他说:“我不擅唱,也不是不会唱,我会说二百多段相声,说学逗唱各种类型的都有,有些后来就不使(说相声,在行内叫“使活”。“使”就是“说”)了。像《改行》、《卖布头》、《闹公堂》30年代我常使,1941年侯宝林上天津,我到燕乐戏院去听过他,一听人家学嘛像嘛,每唱一番都有满堂好,我回来就想:这是人才,往后这类活我不使了,另外钻研别的。这还不单是为扬长避短,也是为了别糟践活。演员除了基本功要扎实,会得多,还得根据自己的条件找适当的节目加工,这方面不少专业、业余演员做出了成绩,有些活因人制宜地建立了个人风格,为相声艺术增添了财富。”马三立还说:“‘侯宝林是相声的功臣!’张寿臣这么说,我也这么看。他是我们相声界的艺术大师,为什么?过去相声不能攒底(就是最好的节目要最后演出,也叫‘压大轴’),多好的角儿,也是上“倒二”,得京韵大鼓攒底,万人迷、张寿臣都是在刘宝全、白云鹏、林红玉、小彩舞前面演,就由打侯宝林,相声攒了底,包银也提高了(包银,就是演出费)。这是值得肯定的。侯宝林脱离舞台搞相声研究,对相声艺术的发展作了贡献。”
马三立还语重心长地指出:相声演员们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演员和作者也要加强团结。共同创新,多出新活,别单纯模仿某人,得看这活的需要和你本人的条件。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见过好的,鼓励自己定了“四非”:非学不可,非会不可,非行不可,非好不可!并希望大家要深入观察生活,善于分析、研究生活中的人和事。不能满足于当滑稽人,当滑稽人就谈不到有回味。有时候由于内容需要,连动作都得模拟,得抓住特征,不能丑化了演员自己。相声要逗乐儿,又不是单纯为了逗乐儿。
马三立的讲座,不时激起热烈的掌声。实践检验真理,假如现在的相声界都能落实在行动上,相声艺术才能得到真正的振兴。
马志明深情谈父亲马三立
为了深入了解相声泰斗马三立,我有机会两次与他的儿子、著名相声演员马志明面对面,请他给予以详细介绍。一次是1986年盛夏,马志明应邀来青岛参加庆祝“八一”演出,其间侯耀文收青岛曲艺团的李炳杰为徒,他辈分高做主持与证师(石富宽的保师,因我是介绍人就是引师)。另一次是今年7月14日,我到天津登门造访了马志明。上次是马三立还健在,如今已作古。
原来,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虽是“相声八德”之一,是希望他的后代上学读书有文化,不再子承父业——说相声。起初,马德禄是跟着人气颇旺的李德钖(艺名:万人迷)以及周德山(艺名:周蛤蟆)一起说相声,由于收入尚可,马三立与其兄得以上学。但不久因万人迷病逝,演出收入极少,他家的生活极为拮据。马三立哥俩不得已才说相声谋生……也正鉴此,马三立读过书后又能够刻苦自学,有一定文化底蕴,因此他的相声自然是非同凡响。
马三立的体重一生都没有超过95斤,但一直是抽烟、喝酒、吃肥牛羊肉,而他却不吸收脂肪,从来没有得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他性格相当内向,平时话语极少,倒是乐观开朗,即使被错打成“右派”和在“文革”中被发到贫困的农村,他都能够苦中求乐。这也正是他能够长寿,以至于近90高龄才辞世的主要原因啊。
2007-9-17
(摘自 《半岛都市报》 2007.9.26)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