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不知可不可以称为评剧月,除了中国评剧院为纪念评剧百年安排出的强大剧目和阵容,还有天津、黑龙江评剧的晋京演出,顿时使得我打算年底歇一歇的愿望落空。

评剧是我来到北京以后才能够频繁接触的北方剧种,在南京的时候,评剧也曾下过江南,只是毕竟不属于这一方水土,即使是难得一见的名角儿又能如何。那天粗粗地想了一下,从第一出青年团的《张羽煮海》开始,我也算是看着中国评剧院十多年的演出轨迹过来的,中国评剧院的经典剧目《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三看御妹》、《金沙江畔》、《白兔记》……大多已经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刘慧欣、王丽京、李妮、齐建波、李春梅、韩建光……这一拨年轻演员,我也算是看着他们成长起来的吧,有感情!

改天把中国评剧院展演的几个剧目说道说道,今天先说说天津的几个戏,没两天就要演出了。

我选择了去看《寄印传奇》,不为别的,只因为喜欢曾昭娟,唱功了得够味儿,暂时忽略铺天盖地的宣传,自己看了再说。

其他几个戏似乎是年轻演员担纲的,其中《狸猫换太子》不知是不是京剧移植,我曾看过中国评剧院宋丽和李金铭的三本《狸猫换太子》,精彩,有文字记录,可以和大家一起回味一下,希望天津评剧也同样精彩!

(旧文)感天动地,忠烈千秋——观评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

2005-08-07
上海京剧院的三本连台《狸猫换太子》我上大学时就看过,印象极其深刻,一晃十年过去了,听说上京正在压缩加工准备冲刺精品工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可以在京城的舞台上看到,只不过也意味着三本戏已成为永远的记忆。这么一台好戏,今天终于在北京的评剧舞台上又看到了。

我的七月就是这样过来的:每周六下午从北城远路奔波到南城的中国评剧大剧院,看一场评剧,其中《狸猫换太子》上中下三本戏,连着三周,每次回来的当晚,再把上京的版本拿出来温习一遍,也是一连三周,巧的是中央台正在播放秦腔电视剧《太子调包记》,加上不久前上京的电视连续剧,这个月基本上都贡献给了这个传奇的故事。

评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几乎完全忠实地移植了京剧,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丰富剧目的办法。现在的剧团大多倾向于原创,不愿意炒别人的饭,仿佛只有这样才算有成果,这个因素大概也制约了一些优秀剧目的流传。这出戏评剧演的也非常好,太感人了,我都是下午在剧场哭,晚上在家里哭,哭得稀里哗啦的,似乎很久都没有被一部戏感动成这样了。

《狸猫换太子》三本六个多小时,讲述了一个曲折离奇的宫闱大案,李妃产下皇子被刘妃用剥皮狸猫换去并加以陷害,从此母子分离,经历了七年冷宫岁月之后逃出宫廷,流落民间十一年,终于在亲子十八岁成长为帝君后重返宫墙,在包拯的主持下明冤报仇,母子团圆。其间有搜妆盒、游冷宫、寇珠触柱、秦凤投火、险废太子、真宗猝死、陈琳遇害、阴审郭槐等等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真是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中国评剧院二团演的这台戏,宋丽在头本中扮演寇珠,后两本扮演李妃,李金铭扮演陈琳,赵丹红扮演刘妃,阵容整齐,强手联合。评剧的观众真是活泼又可爱,有时大家挂着泪花鼓掌,刚停下来就冷不丁地有人大赞一声“嗨,把我都唱哭啦!”声若洪钟,整个剧场都听得见,令人喷笑。身旁身后总有人热情地解释评论,不过也很是让人无奈啊,感觉上挺象书里说的戏园子。剧场里人还挺满的,得有九成座,低票价果然吸引力大。

低票价并不代表低质量,演员们的表演唱腔十分精彩,这还是我所看到的上京以外对于《狸猫换太子》最好的演绎。宋丽的声音条件太好了,圆润流畅,高处中气十足,低处游丝不断,尤其是拖腔长而不乱,她得收着唱,不然屋顶大概经受不住啊!评剧没有十分严格的老旦和花旦之分,因此宋丽既可以演小宫女寇珠,又可以演李妃,但稳重端庄的李妃演来要比寇珠更为得心应手,而且由于宋丽的武功底子明显不如上京的史敏,因此“拷寇”一折的表现力就逊色一筹。李金铭扮演的陈琳是令人惊喜不已的,唱腔动听,表情丰富,情真意切,武功底子好,走吊毛又干脆又利落,刻画人物上和陈少云有的一拼,不分仲伯。赵丹红把刘妃的阴险毒辣、心恨手黑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有的时候感觉有些过,毕竟这也是个宫中的嫔妃,不能够表现太过火,据说赵丹红唱腔很好,可惜这个戏里她的白口多,唱的少,听得不过瘾。

评剧还是比较清贫的,在布景、舞美、灯光上都显得比较朴素,没有京剧的那般排场和精致,记得看京剧时,大幕一开底下就是一片掌声,那景太漂亮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